最近跟朋友吃饭,聊起一个话题,就是咱们这代人,在消费上踩过最多的坑是什么?想了半天,我觉得是“货不对板”。不是说假货,而是你花了一笔钱,买了个承诺,结果到手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几年在新能源车上,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早几年的那些插电混动,或者叫增程,宣传单上写得天花乱坠,又是纯电续航一两百公里,又是馈电油耗低到离谱。结果呢?很多人兴冲冲地买回家,发现冬天续航打个对折,日常通勤都得小心翼翼,稍微跑趟高速,发动机就开始声嘶力竭地吼,那油耗数字,比同尺寸的燃油车还难看。这就叫典型的“货不对板”。你以为你买的是一个用电为主、用油为辅的未来座驾,实际上你只是买了一台背着沉重电池、体验被阉割的燃油车。这笔账算下来,不光是金钱账上亏了,情绪账上更是亏得一塌糊涂,每天都得跟续航里程斗智斗勇,开车跟做数学题一样,毫无乐趣可言。
这种“半成品”状态,本质上是技术妥协和成本约束下的产物。车企想吃新能源的红利,但电池技术、成本、补能体系都还没跟上,只能搞出这种“缝合怪”来过渡。大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毕竟在那个阶段,好像也没得选。但任何一个过渡性的市场,终究会被一个“掀桌子”的家伙终结。这个家伙不一定是技术最顶尖的,但一定是把用户的核心痛点拿捏得最准,并且把成本打到骨子里的。
现在,这个“掀桌子”的信号似乎来了。零跑最近放风的那个D19,参数听着就很有意思:一个大块头SUV,塞进一块80度的电池,纯电标称500公里,支持800V快充,然后配一个小小的增程器。最后,价格锚定在30万以内。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意味就全变了。
我们来捋捋这笔账。80度电池,打个八折也能跑400公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意味着一周甚至两周的日常通勤,发动机都可以是聋子的耳朵——纯当摆设。它彻底把这台车从“燃油车的补丁版”,变成了“纯电车的无忧版”。以前那些开增程车的人,心里总有根弦绷着,计算着什么时候该充电,什么时候得用油。现在这根弦松了,你95%的时间里,开的就是一台纯粹的、安静的、平顺的电车。那5%的应急场景,比如节假日千里奔袭,增程器站出来保证你不会被撂在高速上。这笔“情绪账”一算,值博率就非常高了。所谓的消费升级,有时候不是多了多少功能,而是少了多少焦虑。
我们把时间轴拉长看,这个场景熟不熟悉?它像极了十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功能机做到极致,但终究是旧时代的霸主。苹果用iPhone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手机,但价格昂贵。然后,安卓阵营杀了出来,一开始也是各种粗糙、卡顿、体验不佳。但当某一天,一款价格亲民、性能又足够流畅的安卓手机出现时,整个市场的格局就彻底改变了。中间地带的那些“半智能”产品,瞬间就被清扫出局。
零跑D19扮演的,就是那个“价格亲民、体验到位”的安卓机角色。它的出现,不是因为它发明了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恰恰相反,是因为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技术,比如大容量电池、800V高压平台,已经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供应链巨头,把技术成本打了下来,让“大电池+快充”不再是四五十万豪车的专属。技术的“民主化”,必然带来产品的“平权化”。
当核心技术本身不再是壁垒时,车企比拼的就回归到了更本质的东西:成本控制能力和用户洞察能力。零跑这家车企,一直以来的标签就是“抠”,或者说得好听点,叫“全域自研下的成本控制”。它没有历史包袱,也不需要维护什么品牌溢价,它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用户最看重的地方。用户最看重什么?不是那个能升降的大屏,也不是Nappa真皮,而是“我能不能开得爽、用得省心”。D19的产品定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它把成本堆在了电池和补能效率上,而在那些锦上添花的地方,能省则省。
这对整个市场来说,是一次残酷的“价值重估”。以前,理想汽车靠着“奶爸车”的精准定位,用大沙发、大彩电,卖的是家庭的“情绪价值”。现在,零跑直接釜底抽薪,告诉你还有一种更底层的价值,叫“里程无忧”的自由价值。对于那些二三十万预算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家里只有一台车、还要兼顾远途需求的用户,这两种价值哪个更具吸引力?答案不言而喻。
同样感到压力的,还有那些传统的豪华品牌,BBA们。它们还在用品牌光环和所谓的“机械素质”,支撑着高昂的售价。但当一台30万以内的国产车,能在核心的驾驶体验(平顺、安静)和使用便利性上,提供一种“无感”的、几乎零焦虑的方案时,那个小小的蓝天白云标,还能溢价多少?尤其是在B级SUV这个竞争最惨烈的市场,消费者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可以预见,从明年开始,市场上会出现一大批类似D19逻辑的产品。大电池、真快充、小增程器,会成为30万级别SUV的标配。那些纯电续航还在200公里以下晃悠的插混车型,会迅速被市场边缘化。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也会被进一步挤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次彻底的生态位清场。那些还想靠着堆砌配置、讲讲故事就卖高价的品牌,恐怕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真正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对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消费品,应该像一个得力的工具,让你在用它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只是默默地、可靠地完成它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大电池增程”的模式,可能就是现阶段、在中国这种复杂路况和充电环境下,最接近“完美工具”的汽车形态。它不激进,不炫技,但它解决了问题。这就够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