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开了15年油车的中年人,终于看懂了福特CEO的绝望

讲真,最近车圈发生了个事儿,典中典。福特的CEO,一个叫吉姆·法利的老哥,出来嗷了一嗓子,说要跟中国车企,尤其是比亚迪,拼了。那个表情,那个语气,不像是在开战略发布会,更像是在某个修仙门派的掌门,发现自己修炼了几百年的心法,被一个刚出新手村的年轻人用“科技与狠活”给破防了,心态直接就是一个崩盘。他不是想竞争,他这是悟了,悟到了再不发疯,整个门派就要被人连锅端了。

我一个开了15年油车的中年人,终于看懂了福特CEO的绝望-有驾

他这个“悟”,还不是一般的悟,是直接进入了顿悟模式。这位老哥不光嘴上说,还身体力行,据说专门搞了一台小米SU7空运回美国,天天开,不开会的时候就开,开会的时候估计脑子里也在开。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西装革履的底特律巨头,开着一台骚紫色的SU7在密歇根湖边疾驰,嘴里念念有词,“Why? Why is this thing so damn good?” 这不是市场调研,这是在渡劫。他试图从雷军的造车哲学里,找到自己的大道。三体人看了都得过来递根烟,说一句“哥们儿,别想了,降维打击是这样的”。

我一个开了15年油车的中年人,终于看懂了福特CEO的绝望-有驾
我一个开了15年油车的中年人,终于看懂了福特CEO的绝望-有驾

以前这帮老牌车企,在中国市场那叫一个舒服,闭着眼睛赚钱。就像一群地主,舒舒服服收了几十年租,突然有一天,佃户们不但不交租了,还自己搞出了自动收割机,反过来要把地主家的地都给包了。福特CEO的焦虑,就是这种地主式的焦虑。他嚷嚷着要把电动车成本干到三万美元,要学比亚迪。学?怎么学?最好的学习,是直接拜码头。但他拉不下这个脸,只能自己偷偷摸摸研究。他现在终于想明白了,磷酸铁铁锂电池才是版本答案,成本低,还安全。问题是,这个版本的攻略,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这就很尴尬,等于你玩游戏终于知道最终BOSS怕火系魔法,结果你是个冰系法师,技能书还都在对方商店里锁着呢。

我一个开了15年油车的中年人,终于看懂了福特CEO的绝望-有驾

这就是当下车圈的真相,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商业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是你把蛋糕做大,大家都有的吃。而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御不是做个更好的蛋糕,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餐桌上的主菜给端走了,那后面乐道这种选手,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你剩下。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真的见证了这个过程。以前我们聊车,聊的是什么?是德系的厚重,是日系的省油。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徽,是那个“玄学”。你买的不是车,是社交货币,是一种“我混得还行”的无声宣告。现在呢?现在你跟年轻人聊这些,他会觉得你有病。他会问你,你的车有没有800V?有没有激光雷达?能不能在车里唱K?你跟他说“我的车关门声好听”,他会用看山顶洞人的眼神看着你。时代真的变了。

所以你看,福特CEO研究小米SU7,他研究的不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道”。他想搞明白,为什么这帮中国消费者,突然就不认他们那套“品牌玄学”了。但这事儿是无解的。就像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买特斯拉,这群人买的根本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跟马斯克混”的身份认同。你跟他们聊座椅通风、聊后排空间,等于是在跟一个狂信徒讨论他神像的材质是黄铜还是紫铜,毫无意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中国车企,尤其是比亚迪,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反玄学”的路,一条民粹的路。他们是怎么玩的?掀桌子。他们不跟你聊那些虚的,直接把价格打到你脊椎骨里。他们把一堆过去只有五十万豪车才有的配置,直接塞进一辆十几万的车里,然后问你,就问你怕不怕?更可怕的是,他们的供应链就像一条压缩毛巾,你以为就那么点大,往市场里一扔,哗一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撑开了。从电池到电机,从芯片到车机,全都是“自己人”。这他妈还怎么玩?!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福特CEO比喻成一个修仙失败的掌门,可能有点损,但他那个表情真的很像。他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世界观问题。他和他背后的整个西方汽车工业,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加州的高速公路上,而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只要一个骑着老头乐的大爷能用鬼魅的走位逼停你的L3级自动驾驶,你所有的实验室数据就都是一纸空文。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就是最朴素的中国式路测,不讲道理,但是绝对真实。

说真的,我最近在想要不要把家里的油车换了,但一想到充电排队就头大,人一中年,就懒得折腾。

所以,未来汽车市场会怎样?中国车企会不会征服全球?我觉得会,但过程会非常拧巴。因为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商业上的壁垒,更是文化和心理上的壁垒。就像福特CEO,他可以买一辆小米SU7来研究,但他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这辆车能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波澜。他能复制技术,但复制不了土壤。

但能赢,就是能赢。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接受。这场战争打到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技术、所有的营销、所有的品牌故事,都只是表象。核心是什么?核心是谁能更狠,谁能更疯,谁能先把自己的成本逼到极限,再把同行的利润逼到归零。所以未来谁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谁先把自己逼疯,谁的赢面就大一点。因为在掀桌子的游戏里,正常人是第一个出局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