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比亚迪海鸥新增了一款售价7.88万元、续航405km的自在版车款,与此前相同售价的305km续航自由版相比,拥有更大容量的电池,但去掉了“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系统。这一变化,似乎预示着智能辅助驾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回归理性”的风暴。
年初,比亚迪高调宣布“全民智驾”战略,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下放到入门级车型,引发了市场热议。然而,随着“价格战”的余波和市场监管的加强,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声调逐渐降低,部分车型甚至开始回归“非智驾”版本。
那么,智能辅助驾驶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从“营销驱动”到“产品驱动”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认为,智能辅助驾驶市场正在从“营销驱动”向“产品驱动”转变,终回归到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体验。如果产品足够好用,它就会牵引整个行业的普及。
技术飞速发展,回归理性
虽然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但技术依然在飞速向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指出,中国已实现电动化换道超车,智能化方面终端市场先行,产业生态日趋丰富。未来,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将加速普及辅助驾驶,扩大用户基础,并逐步迈向L3及更高等级自动驾驶。
智能化时代的竞争力迁移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调研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消费者购车因素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使用成本低廉”和“智能化程度高”。这意味着,智能化时代,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发生迁移,软件和算法将成为关键。
车企如何应对挑战?
面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车企需要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与生态合作模式,例如与科技企业合作,解决智能化短板问题。同时,也需要通过开放合作链接智能化能力,将外化能力变成内化的产品竞争力。
跨界融合,创造新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王建强提出了“三纵三横”式技术架构,为智能汽车演进提供了系统化路径。他认为,汽车产业的边界正在扩大,跨界融合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具生命力的源泉。
总结
智能辅助驾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回归理性”的风暴,但技术发展依然迅猛。未来,智能汽车产业将加速普及辅助驾驶,并逐步迈向更高等级自动驾驶。车企需要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合作和创新,构建新的竞争力,才能在智能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