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下200亿的债务,威马汽车瞬间成了新能源圈的“笑话”。
别误会,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天降横祸,而是多年“烧钱狂欢”后的宿命。
你说这跌得够猛吧?
比起那些高光时刻,现如今它更像个被遗忘角落里的老故事,没人愿意提起。
记得2015年吗?
沈晖从吉利跳出来,那阵势挺带感——背着沃尔沃经验包袱,要造出让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用得爽的电动车。
EX5定价15万左右,还标榜续航400多公里,当时听着就很有诱惑力。
资本市场当然不含糊,腾讯百度纷纷投钱进来,还有李嘉诚和何鸿燊这些大佬,也没闲着,一股脑砸进去几百亿。
这阵仗,就跟给黑马装上了火箭助推器。
头一年卖1.7万辆,还拿新势力销量冠军,好似闪耀星辰。
但别急,这辉煌只是一场烟花秀。
底子薄弱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车是基于旧平台改造,系统卡顿、电池掉电速度堪忧,有用户吐槽:“开威马上路,就跟手机死机一样。”
2020年以后,比亚迪、小米等对手如潮水般涌入战局,一场价格战拉锯中,威马连喘息都难。
从月销3000一路滑到不到1000台,到2022年全年也才3万台,每辆亏6万以上,你说这账怎么算?
工资发不出、供应商催账催到脸皮厚过铁皮;贷款还不上,大厂房机器静止成了摆设……到了2023年9月沈晖突然消失,说自己去慕尼黑车展顺道飞纽约,可业内早就知道他跑路了。
他老婆孩子早移民美国,两边豪宅照样摆着,而且去年领走12亿人民币薪酬,占公司收入三分之一,再把股份抵押套现——戏码熟悉极了,不就是贾跃亭翻版嘛!
法院受理预重整申请那天,公司负债超过200亿元,其中供应商拖欠17亿,各地4S店关门倒闭维修点稀少,要修车简直要靠运气和关系网。
而网友们则开始调侃,“沈总”和贾老板一个德行:嘴巴溜溜转,全靠资本撑腰,却没啥真本事。
今年贾跃亭FX车型交付16辆算神迹,他却远走海外留下一纸空文。
“复活计划”?
PPT写写罢了,没有半点生气。
今年4月份,新东家宝能旗下深圳翔飞接盘,高喊10亿元救火,并画出了看起来壮观的蓝图:明年底恢复生产,两三年冲击上市百万销量。
然而仔细瞧瞧,这投资更多像财务游戏,用信托份额顶替现金支付给供应商,看似热闹实则拆东墙补西墙。
如果没有扎实资金注入与技术突破,只靠漂亮PPT吹牛皮,“废墟上的希望”不过是幻影而已。
厂房冷清,大门紧锁,即使APP功能上线,也只能当作灯泡亮了一下,无奈又孤单。
放眼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比亚迪稳坐江山,小鹏蔚来理想各据一方,共同瓜分90%市场蛋糕。
在这个“强者恒强”的格局里,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新秀若找不到差异化优势,很快就被碾碎成粉尘。
当看到某品牌销量未破两万,那根本不是逆袭,是赤裸裸失败宣告书,也是提醒行业少走弯路的一记耳光。
说白了,这不仅仅是企业垮塌那么简单,更像新能源创业圈通病曝光。
有多少创始人痴心妄想凭借包装和融资制造泡沫,以为炒作可以掩盖产品短板?
断链后呢?
员工合作伙伴哭穷扛锅。
很多团队忽视研发,把时间耗费在融资路演上,就好比足球队天天踢友谊赛忘练防守,上正式比赛必然惨败—赢不了别人,因为骨子里软趴趴。
另外最讽刺的是领导层赚得盆满钵满却跑步逃离,把风险甩给基层员工及配套企业,引爆社会舆论怒涛,同时暴露治理结构漏洞待补。
这种荒诞剧迟早要改革,否则咱们还能看多久?
心理层面,我忍不住揣测当初激情燃烧的小伙子们,现在躲哪儿喝酒叹息或偷笑。
他们从闯荡赛场雄心勃勃,到现在选择妥协甚至隐退,中间经历的不只是商业失败,更有对产业规律理解不足,对坚持耐心缺乏准备。
当老板挥霍资源自顾享乐,让员工苦撑到底,人性的温度就在这里打湿鞋袜。
我反复联想到体育界那些因伤退役的明星,他们拼尽全力还是无法逆转结局,同样残酷无情,在汽车业也是如此。
回头看看这桩事,它其实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一批新势力成长中的迷茫与痛楚。
不少公司沉迷规模扩张数据美梦,却忽略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比如软件稳定性、电池寿命这样的硬核指标无人问津。
一味烧钱做推广,不过是在加速资源枯竭。
当掌舵者玩失踪留下残局,我们只能耸肩:“成人世界真没有免费午餐。”
未来咋办?
我既担忧又期待。
不想再见第二个贾跃亭,但每次洗牌都会产生新的秩序、新赢家。
如果你非问我,中国新能源汽车怎么避免雷区,我可能会说:先别忙着弄噱头,多钻研技术;不要盯数字游戏,看透资金真假;最后请真心服务客户,用行动积累口碑。
同时加强监管透明度,让市场健康发展,不至于成为韭菜收割机。
当然,说到底谁敢保证,下一个爆雷是不是正悄悄逼近呢?
聊完这些,你怎么看?
那些披着科技外衣但内部空洞的新锐品牌,还有机会翻身吗?
还是该早点认清现实埋伏坑,然后另辟蹊径求生存呢?
欢迎留言互动,我们一起掰扯掰扯!
毕竟互联网这么大,总有人喜欢扒内幕,有人在旁观嬉笑,有人在默默耕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讲述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