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比亚迪,大家脑海里通常就是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或者是刀片电池的那些技术革新了,可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在全球销量位居前列的汽车企业,三十年前还只是个为了登记注册名字匆匆凑凑的小工厂罢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时日本企业掌控着全球电池市场,用专利建起高墙,几乎把竞争者挡在门外,可比亚迪不但没有被挤压倒退,还用了五年时间赶上了全球前三名,还连续赢了三洋和索尼的专利官司。
得说,上世纪90年代,电池行业几乎全是日本企业的天下,三洋和索尼靠着技术垄断,把全球市场份额的90%全拿走,其他公司想插一脚,真是难如登天。
那比亚迪到底在哪几个关键时刻抓住了机会,又凭什么能在日本企业的封锁中硬生生撕出一条缝,甚至为之后跨界造车埋下了伏笔呢?
在1995年,王传福刚准备成立公司时遇到点小麻烦:本想着像腾讯、阿里那样取个两个字的名字,可惜递交的几个名字全都已经被注册了。
那会儿他着急开工,没时间纠结于名字,干脆就把比亚迪这个三字名字凑数注册了。这个名字不常见,注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点。更巧的是,后来首字母BYD还能和“梦想”联系起来,避免了品牌变成毫无意义的尬尬局面。
可真正的棘手事还在后头呢,刚起步的比亚迪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去引进国外那些动辄上千万的自动化生产线,那会儿的1000万,折合现在可能就是几亿的金额了。对一个小厂来说,那简直是天价,难以想象。
要是照常理来说,肯定是借钱撑过去,或者放弃那些高端的生产线,可王传福偏不走这两条路,反而在生产思路上找到了一种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
他把整个自动化的流水线拆开了,把原本由机器一气呵成的上料、组装、检测这三块,变成了一道一道固定的工序: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的一步。
这招不仅解决了设备花销的问题,还正好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90年代中期,大量国企下岗工人正愁没有活干。比亚迪一条生产线搭起来,就马上吸引了不少劳动力,既缓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也帮了社会一把。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本优势:整条生产线的投入仅仅100多万元,远远低于国外设备,降价幅度差不多高达九成左右,制造成本比当时技术最先进的日本公司还低了40%。
凭借物超所值的招牌,比亚迪成立还不到两年,就硬是咬下一块难啃的骨头,拿到了中国台湾省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坝电子的电池订单。
你得知道,大坝电子一直都是日本电池巨头三洋的铁杆客户,能被这样的大客户青睐,不仅意味着比亚迪第一次在市场上突破,还帮它积攒了无绳电话电池的稳定制造经验。
这段经历,后来变成比亚迪迈入数码产品锂电池市场的关键基础。那会儿三洋根本没把比亚迪放在心上,毕竟比亚迪当时供应的是镍镉电池,日本公司早就把资源转向了更有潜力的锂电池,觉得这个对手没啥威胁。
三洋完全没想到,比亚迪的野心远不止于镍镉电池。上世纪90年代,MP3、数码相机这些数码产品飞速崛起,对于锂电池的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而锂电池,正好是日本企业的核心领域。
1990年索尼开发出了锂电池,早就意识到这是未来的趋势,于是故意放弃了镍镉电池的市场,目的是瞅准其他企业会把资源投到这个已经过时的领域里。等到大家意识到锂电池的重要性,想要转型时,索尼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再加上专利壁垒,把后续的竞争堵得死死的。
不过,比亚迪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它一边稳扎稳打,巩固镍镉电池在低端市场的地位,一边早早开始布局锂电池,提前走在了别人前面。
1997年金融风暴一来,全球电池市场的价格就像跌破了底,三洋、索尼这些靠技术垄断的日本大公司根本扛不住:接连几年亏得金光闪闪,全球市场份额也从90%直掉到58.2%,差点就把半壁江山给丢掉了。
而比亚迪在这场寒冬中逆流而上,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作坊一路攀升,到了全球第三大电池供应商,与三洋、索尼并驾齐驱。
这下子,日本的企业们都坐不住啦,第一波攻势来得真快,2002年9月23日,三洋就在美国率先起诉比亚迪,指责比亚迪的锂电池抄袭他们的核心技术,打算通过专利官司把比亚迪赶出市场。
没想到,王传福早就做好了应对的打算,当年依靠过硬的学术水平,他顺利拿到表哥250万元的启动资金。学生时期就专注于电池技术,还主持过多个国际重点项目,对日本企业的专利套路了如指掌。
从1999年起,比亚迪每年都投入5000万元在专利保护方面,还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与法律部门,甚至还聘请了曾处理过日韩专利纠纷的律师团队,提前整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始电池专利资料。
被告上法庭后,比亚迪一点也没慌,反倒挺积极应对:两次请来了美国著名律师团队出战,直截了当地在法庭上否认有抄袭,还反过来要求向三洋提出赔偿请求。
在庭审现场,比亚迪展示了重要证据:三洋所谓的锂电池专利,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创新性的技术,而是将六七十年代其他学者的专利稍作改动后拿出来的。
比亚迪明确指出,三洋的专利充其量只是个改良型的专利,而他们自己研发的锂电池技术也是独立创新出来的改良米专利,二者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
要是三洋坚持要死磕抄袭不放的话,那首先得承认他们自己那些所谓的专利其实是改自别人的原始资料,也就是说,他们先把别人的成果给抄了过来。
就这样把三洋给卡住了,这套靠改良专利来搞知识垄断的招数,在世界各地都试过不少次,没想到在比亚迪这儿碰了个壁。
眼看败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三洋只得打了个折,中主动提出和解,还把诉讼撤了。可刚刚平息了一波,又来一波,三洋撤诉没多久,索尼也跟着出场,同样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比亚迪。
这场官司比起三洋那回,简直离谱得多,比亚迪被指控侵权的那项专利,早就得到了美国能源转换公司的授权,相当于手里有个正规的合法凭证。
而且索尼的大客户摩托罗拉,当时正为索尼一涨价就让人烦得不行,特意用了一年时间对比亚迪进行考察,结果最终把原本打算给索尼的订单直接转给了比亚迪。
毫无悬念,索尼败了官司,但索尼不甘心,接二连三地提出上诉,可几次都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只得忍气吞声地撤回了诉讼。
经过这两场较量,比亚迪不光在锂电池市场稳住了脚跟,还让全世界都看到,日本那些企业的专利垄断并不是不可撼动的。而这场胜利,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
回头看看比亚迪的逆袭之路,从1995年那个为了注册公司硬凑名字的小作坊开始,到靠手工拆解流水线寻找突破,再到突破日本企业的专利垄断,最后在转型过程中抓住跨界的机遇,其每一步都走在行业变革的重要关口上。
这之中,既体现出王传福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力,也展现出他敢于打破常规的胆识,或许这就是比亚迪能从一个凑名字的小作坊发展成行业巨头,甚至重新定义规则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