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丰田花冠为何突然消失在市场,技术落后、产品力下滑、品牌战略调整让它难以跟上新时代的节奏,最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九代Corolla,那个车身圆润,1.6升发动机悠闲地咕噜着,给人的感觉特别皮实。我当时还在修车厂帮忙,出租车司机大叔说:这车开不了坏,跑了十几年都不带问题。那段时间,花冠几乎是家用出行的标配。月销轻松破万,车队里,花冠几乎占了一半,连我朋友开的银行车队都偏爱它。可别说,这一切看似稳妥,暗中藏了不少隐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花冠爆红的背后,2007年就埋藏了埋藏隐患。那会儿,第十代Corolla上市,丰田搞两个品牌同时卖:新车叫卡罗拉,老花冠还是继续卖。十年内,老花冠没退出,反倒还降价到8万左右,低配版甚至更低。靠着情怀和旧平台续命,反正当时新技术还不普及,谁还在乎那点差距?实话说,这种老车+新车并存的合谋策略,短期内增销量,把老客户稳住,也算是个折中方案,但长期,这一策略不可避免会贬值品牌。在城市里,那些偶尔还能看到路上奔跑的花冠,我还记得,去年某次在修车厂碰到的那位老客户:你们花冠还能修不?我说:还在,不过越来越少。
(这段先按下不表)
时间快到2017年,花冠在市场上的表现早就跟不上时代了。底盘技术、车辆配置都早已有了明显的落后。那会儿我还记得,有个朋友开朗逸,他说:老花冠的2气囊+小屏幕,跟我的新车比差远了。互联网和智能化潮流卷土重来,花冠依旧坚持传统路线。技术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来自平台根基老化。不少车友调侃,花冠还坚持用1.6自吸CVT,跟2010年那一套一样。这个组合最大功率90kW,百公里加速12.1秒。比起同期的朗逸1.4T,110kW,破百只需9.8秒,仅差个秒(没细想过,可能差的也就是那一秒吧)。但这百公里油耗,从我实际开车感受估算,起码6.8L左右,跟卡罗拉双擎比,那差距显得更大了。
我还记得去年那次车展,销售姐还叹了口气:今年花冠卖得更少,去年一千多辆,现在都不到,最低也得3年车龄才有人愿买。(这句听得我直摇头)我自己也琢磨,为什么?年轻人真的慢慢不在意那点靠谱,而且,年龄缩小一圈,平均年轻上线都在31岁左右。这个年龄段,车的配置、智能化、网联成了刚需。那些传统中控屏和双气囊,已经变成标准配置,但花冠偏偏还用老办法,显得太传统,甚至说是落伍。这让我在想:是不是市场早就不接受它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那场排放法规升级,其实真是把花冠击倒的终极锤子。2019年,国六a一出,问题就来了。花冠的那套1.6双VVT-i发动机,油耗6.8L,碳排146g/km。同期,卡罗拉的1.8双擎,工信部数据显示,油耗4.0L,碳排不到92g/km。差距明显,谁都能看得出。为了拿到CAFC积分,丰田不得不压缩高油耗车型的份额。花冠那台用的3ZR发动机,2021年升级到国六B,成本居然上涨了12%,但整车售价反而下降了8%。利润被压得难受。过去还能靠卖车赚点钱,现在靠靠产量和售价差维持,还得考虑逃避排放成本,根本没空间再开拓新技术。几场对比一算,成本算得瞬间清楚——也是真香地用降价换市场换的。——老实说,我一直对那套引擎技术不太感冒。
就在我琢磨这些时,丰田的品牌战略调了个头。有点像疫情期间,我看到很多大厂都开始压缩非主流车系,把焦点投在利润高、品牌集中的车型上。2000年代,花冠、卡罗拉、雷凌三线齐头并进,市场还算繁荣。但到了2014年后,那一切开始变了:同质化竞争、资源过度分散。就我看,花冠的利润非常有限,平均每辆才0.9万元,显然比卡罗拉的1.4万元还要低不少。这也是个信号——丰田要收缩战线,把更大一块蛋糕留给主攻的模型。于是,花冠渐渐丧失了战略价值,车主多是老顾客,但他们的需求逐渐变化:开始要电气化,要智能,要网联。花冠的电气架构根本没空间再升级,继续投资既不划算。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你知道吗,2017年2月17日,那一天是真正的终结日。丰田在天津西青工厂,最后一辆花冠下线。那时我还在工厂边上转悠,看着它平静地驶过尾线。那瞬间,心里有点堵。13年的生产,曾经的家用之王,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像诺基亚一样,它不是不好,而是时代需要新鲜血液。卡罗拉现在都靠降价4万维持市场份额,谁还记得那个开不坏的花冠?
不禁要问,下一只网红车型会是谁?它们是不是也在经历新一轮进化或淘汰?这个行业,变化比我想象还快。而我,唯一能想到的,是下一辆车会变成啥样。
---
你怎么看,花冠的衰败,真的是老无法跟上新吗?还是另有隐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