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时刷到条新闻,上海临港那边又冒出来家新造车公司,名字挺有意思,叫"星空计划"。这公司最近放话挺实在:2026年先把工厂建起来,2027年就推第一款车,还是高端新能源SUV。最逗的是人家路线图——先跑国外市场卖,等攒够面子和口碑,再杀回国内,听说还可能用上汽的生产资质。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啥情况?真跟早高峰的地铁似的,挤得连转个身都费劲。特斯拉在上海工厂开足马力,比亚迪月销几十万跟卖白菜似的,蔚来、理想、小鹏各有各的招儿,更别说后来居上的问界、极氪。就说高端新能源SUV吧,理想L9被车主当"移动会客厅",蔚来ES8靠换电圈了一堆死忠粉,问界M9的智能驾驶更是把同行甩出半条街。这时候挤进来个新玩家,还是主攻高端市场,咋看都像往热油锅里泼水——热闹是热闹,可别溅自己一身油。
但"星空计划"显然不想当愣头青。先出海再回国的套路,我听着耳熟——像极了当年手机圈的"曲线救国"。欧洲、东南亚这些地儿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确实高,挪威电动车都快成街车了,渗透率超80%,德国也在使劲儿推补贴。要是能在这些地方先把口碑立住,等杀回国内时,消费者一看"这牌子在国外卖得好",多少能省点教育市场的劲儿。可这事儿也有风险——等2027年工厂建成、车上市那会儿,国内市场指不定啥样了。保不齐华为问界都出到M15了,小米汽车都迭代第三年了,新品牌想挤进去,怕是比现在还难。
说到生产资质,这事儿水可深了。国内造车不是随便搭个棚子就能干的,得有发改委的"准生证"。之前好多新势力就是卡在这步,要么找代工要么买资质。"星空计划"说可能用上汽的资质,上汽作为老牌车企,资质肯定是现成的,但合作细节咋谈、产能怎么分、品控谁来管?这些问题就跟拆盲盒似的——要是合作顺顺当当,上汽的制造经验能帮他们少走弯路;要是闹点别扭,耽误了交付时间,那可就麻烦了。
说句实在话,我是真心希望市场上多几个搅局的——毕竟现在高端新能源SUV虽然多,但同质化太严重了,看来看去都是大屏、长续航,真正有特色的没几个。要是"星空计划"能整点新花样,比如设计上更有未来感,或者智能座舱有独家功能,说不定能给市场添点新意。可话说回来,造车这事儿真不是砸钱就能成的。看看之前的奇点汽车,宣传做得震天响,结果车没见着,创始人倒是成了"老赖";爱驰汽车在欧洲折腾半天,回国后销量惨不忍睹。新势力能活下来的,要么有核心技术(比如蔚来的换电、理想的增程),要么有独特玩法(比如小鹏的智能驾驶)。"星空计划"现在就说了时间和定位,技术亮点、供应链布局这些硬货还没露面,光靠"先出海再回国"的故事,说服力确实差点。
再想想2027年这个时间点。那时候新能源车市场可能早变天儿了。固态电池说不定都量产了,充电10分钟跑1000公里不是梦;智能驾驶可能从L2进化到L4,城市道路都能放手开了。新品牌要是没点"压箱底"的技术,光靠"高端"俩字儿,消费者可不一定买账。就像当年的乐视汽车,口号喊得比谁都响,结果技术跟不上,资金链一断就凉凉了。
当然,也不排除"星空计划"藏着大招。说不定人家实验室里憋着什么黑科技,或者背后有实力雄厚的资本撑腰。现在市面上没曝光的信息多了去了,保不齐人家已经在测试场里跑了几万公里,等2027年一亮相就能惊艳全场。毕竟汽车行业从来不缺"逆袭"的故事,当年的特斯拉不也是从车库里起步,最后干翻了一众传统车企?
说到底,"星空计划"能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星空"里站稳脚跟,关键还得看三点:技术得过硬,别整些花架子;供应链得稳当,别学某些新势力天天断供;定位得准,别高端没做成,反成了"高不成低不就"。要是这三条都做到位了,再加上出海策略执行得漂亮,说不定真能在市场里撕开道口子。要是哪条没做好,那可就应了那句老话——"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我上周末去4S店转了转,理想L9的展车被摸得锃亮,销售说现在订车得等三个月;蔚来ES8的换电站旁边总围着人,好多人举着手机拍换电过程——这说明啥?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车的需求是真旺,但同时也挑得很。新玩家要想分杯羹,光靠"高端"标签可不够,得拿出点真本事。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