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骑行摩托英姿飒爽,驰骋街头尽显车技魅力,引网友羡慕不已

李书福是个玩车高手:驾驶摩托车在路上驰骋,姿势让人羡慕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骑个摩托车都自带BGM,仿佛下一秒就要在秋名山车神的背景音乐里漂移过弯?最近网上就疯传一段视频,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的吉利掌门人——李书福。没错,就是那个说“轿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狠人。可这一次,他没开四轮,而是跨上了一辆意大利贝纳利摩托车,在杭州吉利园区里悠然自得地兜了一圈。视频一出,网友炸了:“李书福这是要转型摩托圈顶流?”“原来大佬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别急,这可不是什么商业代言大片,而是一次“技痒难耐”的即兴表演。李书福,不只是个造车的老板,更是一个骨子里爱车、懂车、玩车的真老司机。

李书福骑行摩托英姿飒爽,驰骋街头尽显车技魅力,引网友羡慕不已-有驾

说起李书福和摩托车的渊源,那可真是“始于颜值,忠于才华”。很多人只知道他靠造汽车发家,却不知道,在吉利造汽车之前,造的是摩托车。1998年,吉利的摩托车年产量就高达35万辆,不仅在国内卖得风生水起,还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产业布局。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大排量高档摩托车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5年,钱江摩托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意大利品牌贝纳利,才算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而吉利和钱江,又是什么关系?2016年,吉利入股钱江摩托,持股29.77%,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么说吧,贝纳利现在就是“吉利家族”的一员,李书福试驾自家的新款502C,那不就跟自家老爷子试用新家电一样自然?

视频里,李书福骑着贝纳利502C,动作娴熟,姿态从容,完全没有“老板试驾”的生涩感。有网友调侃:“这姿势,一看就是老手,不是临时抱佛脚练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一个真正爱车的人,对车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他当年为了拿到轿车生产资质,跑去跟国家领导说“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份执着和勇气,不也正是源于对汽车工业的无限热忱?他造车,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圆梦。从造冰箱到造摩托车,再到杀入轿车市场,每一次转型都像是一场豪赌,但他赢了。为什么?因为他懂车,更懂用户。当年吉利豪情一出,5.8万元的售价直接把夏利、桑塔纳的价格打下来一大截。老百姓笑了,行业震了。这不就是“价格屠夫”的早期版本吗?可李书福没止步于此,他知道,“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领先”才是长久之计。于是有了战略转型,有了收购沃尔沃,有了领克,有了如今的全球布局。

李书福骑行摩托英姿飒爽,驰骋街头尽显车技魅力,引网友羡慕不已-有驾

再回到这辆贝纳利502C,它可不是什么“网红款”。作为即将在巴厘岛全球首发的新车,它承载的是吉利在高端摩托车领域的野心。贝纳利,这个百年意大利品牌,在吉利的加持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李书福亲自试驾,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们不仅会造车,更懂得玩车。这让我想起一个网友的评论:“李书福骑的不是摩托车,是情怀。”说得真好。在这个人人都在谈“智能化”“电动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忘记了,车,首先是用来“玩”的。那种引擎轰鸣、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快感,是任何屏幕和算法都无法替代的。真正的车迷,永远追求的是人与机器的共鸣

李书福骑行摩托英姿飒爽,驰骋街头尽显车技魅力,引网友羡慕不已-有驾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地说,李书福这次“露一手”,也有商业考量。为新款贝纳利预热,提升品牌曝光,这无可厚非。但比起那些生硬的广告,这种“大佬亲自下场”的真实感,反而更打动人。它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我们造的车,我们自己也爱开。这比任何营销口号都来得有力。反观一些品牌,老板坐在后排,司机开车,自己连方向盘都不碰,谈何“用户体验”?李书福不一样,他从创业之初就亲力亲为,从拆车研究到试驾新车,始终站在第一线。这种“工程师+玩家”的双重身份,正是吉利能持续创新的关键。

有人说,李书福的成功是运气好,赶上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时代。但别忘了,风口上猪都能飞,可飞得久的,一定是会煽动翅膀的。从收购沃尔沃到入股戴姆勒,从布局飞行汽车到进军出行服务,李书福的每一步都看似大胆,实则深思熟虑。他不是一个守成者,而是一个永远在寻找下一个“风口”的探险家。而这次骑上摩托车,或许正是他向世界宣告:我的征途,从来就不只是四轮。无论是汽车、摩托车,还是未来的空中座驾,只要与“移动”有关,他都想试试。

李书福骑行摩托英姿飒爽,驰骋街头尽显车技魅力,引网友羡慕不已-有驾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辆吉利车,或者一辆贝纳利摩托车,别忘了,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曾经骑着摩托闯天下的热血青年。他用三十年,从一个“草根创业者”,成长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搅局者。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车最纯粹的热爱。一个真正的大佬,从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李书福骑行摩托英姿飒爽,驰骋街头尽显车技魅力,引网友羡慕不已-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那种纯粹的驾驶乐趣?或者说,当车不再是“玩具”,而变成了“终端”,我们会不会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