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出门,一股刹车片那种油腻味夹杂着清新空气的味道,我皱了皱眉。突然想到,去年陪朋友试驾那款老款问界M7,坐进去那股厚重的问候感,给我印象还挺深——像个成熟的兄弟,总有点你看我干嘛味儿。今天,开到新品,我想:这车的价格真有点妖怪,价格比老款贵3万起,竟然销量还逆势爆炸,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点。消费者似乎在嫌麻烦的也在放飞自我。我问自己,为什么?大概就是那一股升级感,像得了些逼格药丸。你看,这次全新问界M7涨价了三万,起步价直接逼近30万,跟老款比,单拿配置,贵3万——这是有硬货撑腰的。你问,这涨价是不是合理?我倒觉得还得看硬件的变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新车的内部变化特别明显。那天堵车,听一个销售在介绍:前排副驾座标配零重力,车里加了个20L的冰箱,车机屏幕也从老款的13.3英寸跳到16.1英寸,跟平板差不多。说句实话,有时候我就纳闷:买车的钱,究竟是不是在买体验?
和朋友聊过,她很直白:你别说,这车如果空间再大点,价格再平点,我都考虑换。我还记得,一年前问界M7刚上市,价格刚好在20多万,配置也还不错,但空间感觉硬撑着,长途不太舒服。今天,新版终于变宽了,轴距从老款的2820mm一跃到3030mm(估算/体感,不确定)。实际试驾,空间真的舒服多了。
我得正经说一句:这涨价,从研发到供应链整个链条都变得复杂。现在用的途灵平台,悬架用得更讲究,标配连续可变阻尼,还支持道路预瞄2.0。比起老款,那简直就像换了个心脏。我觉得,厂商其实是想告诉你:我值这个价。毕竟,底盘调教、悬架调校,每个细节都暗藏心思。
但消费者愿意掏钱,是值得考量的问题。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被套路了?像我开车路过,听到边上一个修理工叹息:这车从研发到生产,花的钱不比之前少,除了价格,体验和可靠性那块还能省点没?嗯,明眼人都知道,供应链现在像个西红柿炒鸡蛋——不管怎么炒,成本都上去了。
这还让我想到一个疑问:这次涨价,除了空间、配置和调校外,还有啥隐藏的利益点?我猜,就是软件硬件都能升级的底座——车内的智能系统都可以在线推送软件升级(这段先按下不表)。弄得我有点担心,价格贵了,体验没跟上呢?或者说,厂商有没有考虑过,消费者买得起,也用得起的最后一根神经?
另一个偷笑的点在于,问界M7这次没有推出后驱版本。为什么?我觉得可能是厂商想走三层楼梯,先用四驱拉高价格,后续再让后驱版走亲民路线。如果未来某天只支持高速NCA,能在城区自由切换模式,意义就大不同了。那时,这车是不是会变成豪车中的平民?我就想知道,硬件升级背后,软件还能拼到哪儿去?
我还记得,销售说过:这个配置,未来还能升级。——这也让我想:买车不是买一时的体验,是买一个未来的可能性。你看,面对华为乾崑智驾ADS 4,硬件更牛,软件更快升级,可能一年之后就跟别的品牌差太远。可这极大依赖厂商的黑科技能持续推新,否则,车就像壳子,里头的心早就要漏掉了。
成本那么高,价钱又这么涨,谁买的起?我问自己。估算下,百公里油电成本在6-8元(这段估算/体感),这样一台车一万公里维护成本就是几百块。一年用到后面,可能总成本还挺高,但体验感值,谁知道是不是超值?我还记得有个朋友说:我现在宁愿在二手市场转一圈,差不多也能淘到性价比还不错的二手车。这也是一种选择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价格涨到这个份上,究竟是谁在买单?是理性用户,还是想体验新鲜的那一拨?你心里是不是也在打架?买不买?值不值得?我这些疑问,可能看似小,实则揣摩了整个市场的微妙变化。
想象一下,车里那块50分钟后要响起的提醒是不是也暗示着:车辆会变得更智能?或者一句我还不知道,下一步厂商会玩出什么花样来,让人期待又怕受伤。装载能力、空间、智能配置,这些微小细节累积起来,能否让这价格站得住脚?我倒觉得,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 你觉得,下一次的升级会不会变成量产的黑科技?毕竟,汽车行业的变革那么快,咱们都在看着,等待那个关键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