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汽车宣布周交付量突破9000台时,整个行业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公司,凭什么能在短短时间内刷新交付纪录?更令人惊讶的是,按照当前速度,小米汽车预计本周提前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这一成绩不仅远超市场预期,更让小米成为最快实现单季盈利的新势力车企之一。
产能爬坡的“小米速度”
小米汽车的交付曲线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产能爬坡案例。从2025年累计交付32.46万台到冲刺35万台目标,仅需完成剩余2.54万台的交付量。若按当前周均0.34万台的保守估算,小米甚至有余力挑战更高的交付上限。这一效率的背后,是小米汽车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与供应链协同的极致优化。
对比同期新势力品牌,理想、蔚来等车企在产能爬坡阶段普遍面临供应链波动和品控压力,而小米汽车凭借集团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将手机行业的“零库存”理念迁移至汽车生产,大幅降低了零部件滞压风险。此外,小米自建工厂的自动化率高达90%,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交付节奏与产品力的正向循环
交付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小米SU7的爆款效应直接推动了终端需求的集中释放。据用户调研显示,SU7的订单转化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中70%的消费者因“交付周期短”而选择下单。这种“快交付—高口碑—再引流”的正向循环,成为小米汽车打破“交付地狱”魔咒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单车毛利率已达26.4%,这一数据甚至超过部分传统车企。高毛利意味着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也为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奠定了基础。卢伟冰在电话会中明确表示:“有信心完成全年目标,并提前进入盈利阶段。”若这一目标达成,小米将成为新势力中从量产到盈利周期最短的品牌。
新势力的交付战,拼的是什么?
交付能力本质上是体系化作战的结果。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偶然:其一,复用小米生态的渠道资源,全国2000家线下门店同步承担汽车展示与订单收集功能;其二,采用“以销定产”模式,通过订单数据反推供应链排期,避免产能闲置;其三,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将售后问题率控制在行业最低水平。
反观部分新势力车企,早期因过度追求交付量而忽视品控,导致口碑滑坡。小米汽车则通过“慢启动、快爬坡”策略,在试产阶段完成大量可靠性测试,确保量产车的一致性。这种“先稳后快”的打法,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写在最后:小米汽车的“临界点”
当周交付量站上9000台时,小米汽车已无限接近盈亏平衡的临界点。从投入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超300亿元的研发费用确实带来短期亏损,但如今规模效应正在显现。卢伟冰的自信表态,恰恰源于对交付效率与成本控制的精准把控。
这场交付战役的终局或许已无悬念:小米汽车不仅会提前撞线全年目标,更可能改写新势力的盈利规则。正如手机行业曾见证的那样,当小米模式在汽车领域跑通时,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都将被重新定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