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停车场,地面还残留着雨后的微光。理想i6静静停在一角,车头灯伫立不发一语。你大概率不会察觉,车内最新一代的高阶辅助驾驶AD Max,此刻正静悄悄地“观察”着周遭。它不像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那般会讲冷笑话,但也不会摸鱼刷手机,全年无休——甚至李想拍着胸脯保证:永久免使用费。对于一台中大型纯电SUV来说,这大概是“不求你多爱我,但求你一直在”的底层安全感。
据公开信息,理想汽车目前在售的6款车型,智能辅助驾驶已成标配。增程L系列有AD Pro和Max两档可选(像买咖啡还得琢磨加多少糖),纯电MEGA和i8直接上满配。而即将在9月26日上市的理想i6,同样放下狠话:AD Max标配、不收使用费。在25-30万级的大型SUV市场,这一把操作算不算“重拳出击”还很难讲,但至少很少见哪个品牌敢把“永久免费”写进销售wiki。
不妨按惯例,把事件梳理清楚。理想i6的上线,是理想纯电SUV第二员大将。尺寸4950×1935×1655毫米,轴距3000毫米——这不是小胖子,而是标准的大个子。五座布局,外观沿袭i8的“新形态SUV”设计风格,动力分两驱和四驱,分别给出250千瓦和400千瓦。电池选用全新磷酸铁锂,87.3度,CLTC最高续航直接拉到720公里,还能10分钟补500公里的“5C超充”。抛开“多快好省”的宣传不谈,至少数字上不拉胯。
AD Max是什么?实际上,它是一套理想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主打城区和高速的全场景智能驾驶。号称体验数一数二,不夸张的话,用“理工男的精神洁癖”打造数据驱动的安全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领航、主动避障、智能泊车等等。行业内,类似产品层出不穷,但收费和不收费的区别,在理想这里被拔高成“立场”。
我得承认,业内围绕辅助驾驶的口号轮番上演。从自动驾驶到智能驾驶,厂家比的是谁敢多承诺、谁敢少收费。理想AD Max的“无限月卡”策略,显然是变相吸引流量。你只要买车,系统就跟你一辈子。这不是技术进步本身,而是商业模式和用户心理博弈的产物。有人说:“买了还要订阅,跟吃自助餐还得刷卡一样荒谬。”但多数品牌还是左手成本右手流量,算计得明明白白。
那么,AD Max真的“数一数二”吗?要理性看,辅助驾驶的能力,目前谁家也不是“赛博阿基米德”。实际考验的不止算法,更在于极端场景下的冗余安全和极限处理。中国地面极其复杂,车流、人流、隔离墩、快递小哥和跳广场舞大妈,比任何演示视频都更有创意。数据积累是一回事,真实事故面前,脱离“测试仿真”的AI是不是够管用——还得严谨观察。
更值得一问的是,“标配免费”会不会带来新的风险?看似宽厚,实际也可能让用户放弃主动驾驶习惯,把安全感交给算法。反过来说,厂家为争取市场,智能系统第一次不以“附加值”卖钱,是不是在“警告”同业:你可以不收费,但最好别出事,不然会变回问题套餐。不过话说回来,开车的人和看车的人,有时候都太相信自己能躲过一切——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一种自信。
现场推演到这,不免让人想起法医面对尸检时那句老话:“人命关天,细节致命。”智能驾驶的每一次进步,其实就是不断降低事故几率的边界。但真正到极限时——比如高速路夜晚、突然横穿的行人、小概率遭遇的障碍——人和机器都要接受现实测试。每一次技术升级,本质上都是纠错。“永久免费用”是营销,但安全永远不是买断就完事。
不可否认,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进化速度快得惊人。厂商的自信和焦虑同时拉满。黑色幽默地说,这种场面跟开发公安刑侦系统一样,大家都知道保险不能赔到底,但谁也不敢不买。把安全交给代码,把信任托付给营销,这种现象也许是“时代的病”,但不是社会的错。毕竟大家都愿意相信新技术能让生活更简单一点、出门更安全一点——哪怕,偶尔也是自我安慰而已。
至于理想i6的广告语“新形态SUV”,站在“冷静剥离”的角度,大部分消费者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开得远”、“会不会出问题”,智能化只是加分项。与其在参数和承诺间反复拉扯,不如老老实实问一句:如果你是车主,会完全相信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里深度托管吗?还是半信半疑,把主动权留在自己脚下?
技术与信任之间,临界点始终无法用一句话说清。理想i6把AD Max捆绑到底,也许是一次商业模式试验,也许是推动行业加速进化。但对于每一个拿着钥匙、握着方向盘的人而言,安全永远不是“用得起”就能“信得过”。下一个路口,我们都在等技术真正穿过风雨,别让“数一数二”成了下次事故分析的开场白。
话说回来,如果连智能系统都永久免费了,下一步是不是该车主的驾驶习惯也永久升级了呢?假如哪天,辅助驾驶真的超越了人的本能行为,你会选择躺平让机器接管,还是坚持最后一丝人的操控欲?恐怕,这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看到这里,你会如何选择?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