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内部渠道,宾利宣布自2026年起,每年推出一款插电混动或纯电动车型,同时保留燃油车型,以稳住中东和北美市场。这个消息像两手棋:电动化在推进,燃油仍留存以满足高端客户的缓冲。我把手放在展车的皮质边缘,指尖有点热,皮纹像磨过的砂纸。
展厅里,我问销售:你们还卖燃油吗?他笑道:先稳住中东和北美,再谈未来。说完,他转身去准备试乘,我们的对话在门框边缘撞出一个小声响。我的手指顺着方向盘皮纹滑动,细致的缝线把温度传到心里。
修理工阿强在后台推着工具车路过,抬手对我说:充电桩排队越来越长。我心里一边点头,一边想这事儿和人手一样,永远在排队的后面。桌上散落着拆解图,我突然闻到橡胶和清洁剂混在一起的味道,像在工厂里绕了一圈。
数字在摆着拳头。2035年全面淘汰燃油发动机的说法,样本有限,估算;保时捷投资31亿欧元延长燃油生命周期(约259亿元人民币,体感),奥迪去年也收紧了只卖电动车的节奏。三大品牌共享平台、动力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现实,让宾利的路径显得不像以前那么直白。对比同价位的同类车,在日常使用里,燃油版飞驰的油耗和保养成本要高,插混或纯电版本在低速段更安静、线性更顺滑;但如果你追求传统声浪和听起来有重量的起步,燃油版的体验仍然强一点点。你会在这两种声音之间做取舍吗?
从供应链和研发的角度看,宾利的选择像在做家庭聚餐的排位。共享平台、动力系统和零部件,就像桌上摆的几道菜:同一个锅里的东西,换成电动版本就会有新的风味。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这波战略调整背后,是集团希望把高成本的电动化碎片化风险,分摊到各个品牌共同账户里,尽量不让单一品牌的利润波动太大。[不确定] 这也解释了同集团内部对K1旗舰等项目的谨慎态度。临场感受是,工厂和展厅之间的距离,被重新拉直成一条共享资产的缓冲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页边角夹着的旧会议纪要,上面草草写着若干车型电动化的里程碑需要再评估,旁边还有一个小记号,像是让人回头再看的提醒。这段细节不起眼,却折射出一个事实:话题从来不是简单的我们走哪条路,而是走哪条路更省钱、谁来买单、谁来背锅。
同价位、同类车的实操差别,落在日常场景里最直白。燃油版飞驰,起步时的发动机声浪和座舱内的热气感,会让驾驶者感觉它还在唱戏;而同系列的插混/电动版本,在城市道路上几乎无声,振动也被降到了最小,坐在后排的人,可能更会在意车内静谧与舒适。换句话说,电动化带来了更稳定的乘坐感,但留给热情驾驶者的脾气会少一些。
我也想知道你们在看待这场博弈时,最在意的点是什么?你们认为燃油车在中东市场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你们愿意为了更安静的路感多付多少成本?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这问题确实值得探讨。
临场小计算:如果电价0.8元/千瓦时,充电功率7kW,按10kWh/100km的充电需求算,成本大约8元/100km;7元/升,5L/100km,成本约35元/100km。以年行驶1万公里作基准,纯电动版本一年约800元的能源费,燃油版约3500元;差距约2700元/年。这是粗糙估算,真实情况要看充电惯和路况。
同事老李给我话题里掺进了一句只言片语:你要是在二线城市跑,充电桩多一点、加油站少一点,还是燃油车省心。听起来像是现实给出的第二选择,但背后其实是对未来成本的另一种权衡。
我知道你们会关心两点:一是市场的分化到底会不会拉大品牌内部的梯度,二是这条路能不能真正降低对外部供货商的依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宾利会不会成为披上电动外衣的燃油品牌?这段其实也没答案,只有时间和数据能告诉我们。
在中段的页角里,笔记本的线圈还留着一丝笔迹的痕迹,像是某次工厂夜班后的记忆。至于结局,谁也没把它写完。你手里那把钥匙,握着的会是燃油的重量,还是电动的轻盈?你愿意为安静多出一截预算吗?走到这里,宾利到底是在保留传统,还是在慢慢翻新它的信仰?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