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国际赛车场的计时器上,1:43.897这个数字定格的那一刻,我坐在领克Z10的驾驶座上,手心还带着汗意。这不是某款百万级超跑的成绩,而是一台量产纯电轿车——领克Z10的圈速。你没听错,一台挂着领克标的电动车,跑赢了无数传统性能车。它不是靠堆料砸钱,而是用800多小时的专业赛道调校,把冠军级底盘“量产化”地搬到了街头。这让我忍不住想问:当电车也能在赛道上“打架”,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什么叫“性能平权”?
赛道基因,不是口号,是刻在底盘里的DNA
很多人说电车加速快,但弯道一多就“露馅”。可当我开着Z10冲进浙赛的T1弯,车身压弯的姿态稳得像贴了地,我才明白什么叫“底盘是电车的灵魂”。
它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全系用上铝合金材质,轻量化直接拉满。但这还不是最狠的——双腔空气悬架+CCD连续可变阻尼减振系统,才是真正的“智能肌肉”。简单说,这车能自己“感知路况”,比如过减速带时软一点,高速过弯时硬一点,重心还能自动降低,车尾灵活得像装了陀螺仪。
我特意试了连续S弯,Z10的车头指向精准,几乎没有虚位。侧向稳态G值高达1.1G,什么概念?很多百万级性能车也就这个水平。而这一切,得益于整车84.65%的高强度钢+铝合金占比,车身刚性足够强,激烈驾驶时车头不晃、车尾不甩,安全感直接拉满。
动力不“虚”:10秒峰值输出,12次零百不衰减
说到电车性能,大家第一反应是“零百加速3秒几”。但真正懂车的老炮儿都知道:加速快不快不重要,持续输出才见真章。
领克Z10用上了“直瀑式油冷技术”,这名字听着玄乎,其实原理很实在:传统电机靠水冷或风冷,散热慢,跑两圈电机就“发烧”了,动力就得降。而油冷是把冷却油直接“灌”进电机绕组内部,像给发动机做“冰敷”,散热效率提升一大截。
结果呢?峰值功率能持续输出10秒,这在赛道上意味着你可以全程踩电门,不用担心中途“泄力”。更狠的是,在SOC大于50%的情况下,连续跑12个零百加速,动力输出几乎不衰减。我试了5次,每次都能稳定在3秒出头,刹车热衰减也控制得不错。这哪是家用车?分明是披着民用车外衣的“赛道机器”。
从赛道到街道:性能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
说到这里,可能有车友要问了:赛道成绩再牛,跟我日常通勤有啥关系?
问得好。真正的性能平权,不是让你天天去刷圈速,而是把赛道级的稳定、安全、操控,变成日常驾驶的“隐形守护者”。
比如Z10的dTCS(分布式牵引力控制系统),它能对每个驱动轮的扭矩进行毫秒级调节。下雨天出弯时,哪怕一个轮子打滑,系统也能迅速介入,不让车“甩屁股”。我特意在湿滑路面试了急加速,车身姿态稳得像轨道车,完全没有传统电车那种“窜一下”的失控感。
还有那个可调悬架,平时走烂路能升高底盘避震,高速巡航自动降低风阻。它不只为炫技,而是让激烈驾驶和舒适通勤,能在一台车上共存。这才是技术下放的意义——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冠军级调校的红利。
真实用户怎么说?两位Z10车主的“坦白局”
为了更客观,我专门找了两位Z10车主聊了聊。
车主A,32岁,金融从业者:“我买它不是为了跑赛道,而是看重它的‘稳’。每天高速通勤80公里,底盘滤震特别舒服,过桥缝几乎没声音。上周暴雨,开到120码,车身一点不飘,比我家那台SUV安心多了。”
车主B,28岁,汽车博主:“我拿它去刷了三次浙赛,每次都能进1分45秒。最惊喜的是续航——赛道激烈驾驶,表显掉电比预估慢。它不像某些电车,一激烈驾驶就‘掉链子’。”
两位车主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靠谱”。性能车最怕“娇贵”,而Z10像是个“能打能扛”的选手,赛道能拼,街道能扛。
横向对比:Z10 vs 谁?Model 3 Performance & 极氪007 GT
咱们不吹不黑,拉两个热门选手比一比。
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零百加速确实快(3.3秒),赛道成绩也不错(浙赛约1:44左右)。但它的悬架偏硬,日常舒适性打折扣,内饰极简到“简陋”。而且特斯拉的牵引力控制偏激进,雨天容易限扭。相比之下,Z10在舒适性、豪华感、全场景适应性上更均衡。
极氪007 GT:同门兄弟,性能也强,零百2.84秒,风阻低至0.198。但它更偏向“直线王”,底盘调校偏舒适,激烈驾驶时侧倾略大。而Z10的冠军级底盘调校和1.1G侧向G值,在弯道极限上更有优势。
所以,如果你要一台“赛道能打、街道能扛、全家能坐”的车,Z10的平衡性确实少见。它不追求单一指标的“极致”,而是把赛道技术“平民化”,这才是“性能平权”的真谛。
技术背后:谁在推动这场“破圈”?
Z10的成功,不只是领克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
过去,高性能=高价格,赛道文化=小众圈子。但现在,800多小时的赛道调校、油冷电机、双腔空悬、高刚性车身……这些曾经只属于百万豪车的技术,正被系统性地下放到20-30万级车型。
为什么?因为中国车企不再满足于“堆配置”,而是开始从底层逻辑重构电车性能标准。它们懂用户:我们既要日常舒适,也要偶尔“撒野”;既要安全靠谱,也想体验驾驶乐趣。
而Z10,正是这种理念的产物——它不靠品牌溢价,而是用实打实的调校和技术创新,让赛道文化“破圈”进入大众视野。
未来会怎样?电车的“驾驶乐趣”还能走多远?
我常想:当辅助驾驶越来越强,L2、L3甚至L4普及后,我们还需要这么强的操控吗?
我的答案是:需要。因为驾驶的本质,是人与车的互动。哪怕未来自动驾驶接管了通勤,但周末跑山、赛道日、朋友间的“小比拼”,依然需要一台能“听懂你”的车。
而Z10这样的车,正在证明:电车不仅能跑得快,还能开得爽。它的油冷电机、智能悬架、高刚性车身,不是为了“参数内卷”,而是为了让驾驶回归本质——可控、可玩、可信赖。
所以,我反而觉得,新能源不是驾驶乐趣的终结者,而是重启键。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好车?是零百最快?还是综合体验最均衡?Z10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写在最后:性能平权,从一台Z10开始
领克Z10没有标榜自己是“超跑杀手”,也没靠夸张设计博眼球。它用1:43.897的圈速、12次不衰减的加速、1.1G的过弯G值,默默证明了一件事:性能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每个热爱驾驶的人,都能触达的权利。
它把赛道技术“翻译”成日常语言,让普通车友也能在弯道中感受精准,在加速时体会稳定,在风雨中拥有安心。这,就是性能平权。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你心中的“性能平权”是什么?是更低的价格?更强的配置?还是更多人能享受到驾驶乐趣?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另外,有车友问我Z10的续航表现、车机体验、充电速度等细节,这些暂无相关数据,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我承诺,一旦拿到实测资料,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
顺便透露个小花絮:那天跑完浙赛,我和工程师聊天,他说Z10的底盘调校团队,很多来自Cyan Racing(领克的高性能部门),难怪开起来有股“赛车味”。这背后,是领克对性能的执着,也是中国品牌向上的缩影。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