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没有硝烟的“抢滩登陆战”
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华山论剑”,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车企及供应链企业参展,首发新车超百款,展出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规模创历史新高。如果说往届车展是燃油车与电动车的“新旧交锋”,那么2025年的上海车展则彻底宣告:汽车行业的竞争已进入“智能化下半场”——电动化是入场券,智能化才是生死线。
一、百款新车首发:车企的“肌肉秀”与生存法则
1. 自主品牌:从“堆配置”到“拼技术”
自主品牌在本届车展上集体亮出“技术底牌”。比亚迪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登场,覆盖10万-20万元级车型,并首发腾势概念超跑、海狮06系列等车型,展台俨然“新能源技术博览会”。蔚来则祭出“三品牌同台”策略:主品牌ET9、子品牌乐道L90(主打30万级大空间SUV)及入门品牌萤火虫(10万级小车)首次同框,试图以“金字塔矩阵”覆盖全市场。而小鹏汽车直接搬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和自研人形机器人IRON,用“科幻感”吸引全球目光。
2. 合资/外资品牌:本土化求生,智电反哺全球
大众汽车以“史上最强阵容”参展,7款全球首发车中5款为智能网联车型,包括上汽大众首款增程式SUV ID.ERA,彰显“中国研发,反哺全球”野心。奥迪则推出基于PPE平台的全新纯电车型,并首次将上海团队主导的智能座舱技术引入全球车型。最戏剧性的是丰田——车展前夜宣布在上海设立新能源全产业链公司,雷克萨斯独资工厂落户金山,试图复制特斯拉的成功路径。
3. 新势力:要么“卷”到极致,要么黯然退场
理想L6以“标配激光雷达+大模型芯片”杀入25万级市场,宣布开源自研操作系统“星环OS”,试图打造生态护城河。零跑则以B01/B10“双子星”组合猛攻年轻市场,650公里续航+激光雷达智驾仅售15万级,堪称“价格屠夫”。但另一边,高合、合创、哪吒等品牌缺席车展,韩系车现代、起亚更是首次集体“隐身”,印证了行业“淘汰赛”的残酷。
二、智能化暗战:从“期货”到“现货”的生死时速
1. 智驾技术:安全与性能的平衡木
本届车展最显著的变化是车企对“智驾”宣传的克制。比亚迪将“高阶智驾”改称“驾驶辅助”,小米SU7展台重点突出金融方案而非技术参数,折射出行业对过度营销的反思。但仍有玩家“顶风作案”:华为乾昆ADS 4.0高调宣传“高速L3方案”,小马智行Robotaxi车队宣称实现50万小时全无人运营,试图用硬核数据抢占技术高地。
2. 大模型上车:从“语音助手”到“超级大脑”
科大讯飞“星火汽车智能体”首次亮相,支持30秒内定制座舱场景;小鹏宣布研发720亿参数自动驾驶大模型,声称能“理解现实世界并推理”。最接地气的当属五菱星光——接入DeepSeek大模型,用方言交互征服下沉市场,证明技术不一定非要“高大上”。
3. 芯片与算力:看不见的“军备竞赛”
地平线推出新一代征程6M芯片,算力较前代提升3倍;芯驰科技展示车规级7nm芯片,宣称“性能对标英伟达”。就连宁德时代也跨界参战,发布“双核结构电池”,通过分区管理兼顾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这场“幕后战争”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未来三年车企的智驾体验天花板。
三、供应链走向台前:改写行业规则的“隐形冠军”
1. 科技企业“反客为主”
华为鸿蒙智行展台挤满合作车型:问界M8、智界R7、享界S9等组成的“界字军团”,俨然成为独立于传统车企的“第四极”。宁德时代更联合广汽、上汽等五大车企发布10款换电车型,计划2025年建成千座换电站,试图用生态绑定锁定市场份额。
2. 零部件巨头的“中国定制”
博世宣布年底量产“端到端智驾方案”,成本较前代降70%;采埃孚展出线控转向系统,宣称“让5米长车转弯半径小于紧凑轿车”。就连3M这样的材料商也推出“隐形激光雷达涂层”,用黑科技刷存在感。这些企业的展台面积较往届扩大3倍,证明供应链已从“幕后支持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3. 跨界融合:汽车业的“朋友圈经济学”
广汽与宁德时代签约换电生态,上汽联手中兴通讯研发车用5G模组,甚至哔哩哔哩、小红书都在车展搭建“未来出行体验区”。当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行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车企的范畴。
四、行业启示录:写在展台之外的“生死密码”
1. 市场逻辑之变:中国消费者成全球技术“裁判”
大众汽车CEO奥博穆直言:“中国市场的需求正在定义全球技术路线”。从奔驰国产CLA搭载L2++级智驾,到日产首款中国研发的混动皮卡全球首发,外资车企的“反向技术输出”已成常态。
2. 生存法则迭代:要么All in本土化,要么出局
保时捷升级中国研发中心,实现“本土研发-采购-质控”闭环;本田将最先进电动车型P7首发放在上海,这些动作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不能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的车企,终将被中国市场抛弃。
3. 未来战场预演:从“产品竞争”到“生态战争”
理想开源操作系统、小鹏布局飞行汽车、蔚来构建充换电网络……头部玩家的布局早已超越单一车型,转向“出行生态”的卡位。当汽车变成科技公司的“硬件入口”,传统车企的转型窗口期或许只剩3-5年。
结语:站在十字路口的汽车业
2025上海车展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汽车行业最真实的生存图景:这里有仰望U8加长版与五菱星光同台竞技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有博世、华为从供应商变身“主角”的行业颠覆;既有跨国巨头放下身段“中国定制”的务实,也有新势力用飞行汽车挑战物理定律的狂想。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已然清晰:当智驾渗透率突破65%,当供应链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已被彻底改写。在这里,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永恒的创新——毕竟,在这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