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

最近,在北京奔驰举办的一次活动上,发生了一些挺有意思的事。

这不像我们平时参加的那种新车发布会,大家看看车、拍拍照、听听价格就结束了。

这次,奔驰好像是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压箱底的东西都掏出来给大家看个明白。

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家一百多年的老牌车企,正在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点“笨”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一辆奔驰车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有驾

活动一开始,北京奔驰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位名叫柏睿凯的德国先生,就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了一下的话。

他说,在奔驰工作,人会“变笨”。

这话听着挺奇怪的,谁会说在自家公司上班会变笨呢?

但很快大家就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自嘲。

他说的“笨”,其实指的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态度。

他举了个例子,就是研发汽车的底盘。

他说,奔驰研发一款新车的底盘,需要花费整整四年的时间,经过六个大的步骤。

工程师们不仅要在电脑模拟器里,把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烂路都“开”一遍,还要开着真正的测试车,在现实世界里,完整地经历两个夏天和两个冬天。

他说,这些时间和流程,一步都不能省,一天都不能少。

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有驾

这种做法,在现在这个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的时代,听起来确实有点“笨”。

毕竟四年时间,足够一些新造车企业从零开始设计、制造、再推出一款全新的车型了。

而奔驰却把这么长的时间,投入到了一个普通消费者平时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底盘上。

柏睿凯解释说,这就是奔驰的坚持:做事不敷衍,造车不将就。

他们愿意花时间去做对的事情,确保每一辆车都达到最高的标准。

所以,他口中的“变笨”,实际上是一种对质量和安全的极度较真,是一种宁愿慢下来也要把事情做好的工匠精神。

当一个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品牌,开始用这种“自黑”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理念时,大家就预感到,这次的活动肯定不一般。

接下来的环节,就更加直接和震撼了。

工作人员直接把一套崭新的奔驰E级轿车的座椅搬到了台前。

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有驾

这套座椅,用的是很好的NAPPA真皮,看起来就非常高级,价值好几万块钱。

然后,奔驰的工程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邀请:他递过来一把工具刀,请在场的人把这套座椅给划开、拆掉,亲眼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体验可比试驾一辆跑车要稀有多了。

大家立刻围了上去,都想看个究竟。

当刀划开真皮表面时,大家才了解到,原来这层皮的下面还有文章。

比如,座椅表面有一层肉眼看不见的纳米涂层,它的作用是防止深色的衣服,比如牛仔裤,把浅色的真皮座椅给染上颜色。

这种细节,如果不是他们主动说,可能车主开一辈子车都不会知道,但奔驰却考虑到了。

随着座椅被一层一层地“开膛破肚”,里面的结构也完全暴露了出来:从支撑身体的骨架,到保证冬暖夏凉的加热和通风系统,再到各种填充物,结构非常复杂。

工程师介绍说,这样一套看起来普通的座椅,其实是一个由超过一千个精密零件组成的复杂系统。

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有驾

为了把它造好,需要用到四百多套专门的工具和模具,进行两千多项测试,而整个研发周期,又是那个数字——1460天,也就是四年。

过去我们总听人说“坐奔驰”,觉得奔驰的座椅特别舒服,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品牌带来的心理作用,或者是座椅的皮质比较好。

但通过这次亲眼所见的“拆解”,大家才真正理解,这种舒适感的背后,是海量的工作和投入。

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由上千个零件、六千多项标准、以及长达四年的研发时间,实实在在“堆”出来的。

这种“笨功夫”,才是“坐奔驰”这个好口碑的真正基石。

看完了座椅,话题又转到了汽车的驾驶感受上,特别是底盘的调校。

奔驰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底盘,不是说参数看起来好,开起来就一定好。

真正的“好”,是需要驾驶者去亲身体验的。

他们还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说法,那就是在核心的驾驶品质上,奔驰的A级车和S级车遵循的是同样高的标准,可以看作是“A=S”。

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有驾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毕竟两款车的价格差了那么多。

为了证明这一点,工程师解释了他们在底盘技术上的投入。

比如,大家都知道空气悬架很舒服,但成本也高。

奔驰的工程师们就想办法,在传统的钢制弹簧悬架上做了很多改进,让它的舒适性也能接近空气悬架。

他们通过在减震器里增加一个很巧妙的小活塞,用纯机械的方式,让悬架变得更“智能”,在经过小颠簸路面时能变得更柔软,吸收掉大部分震动,而在需要快速转弯或者刹车时,又能提供足够坚实的支撑。

而所谓“A=S”,指的并不是说A级车的配置和S级车一样豪华,而是指在最根本的驾驶特性和安全标准上,两者是一致的。

比如说,奔驰要求自己所有的车型,无论是入门级还是旗舰级,都必须有能力在德国那种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稳定行驶。

再比如,在车辆快要达到操控极限的时候,A级车给驾驶者的反馈和预警,必须和S级车一样清晰、线性,让驾驶者有信心去控制车辆。

这是一种贯穿所有产品的底层逻辑,保证了无论消费者购买哪一款奔驰,都能得到那种标志性的、让人安心的驾驶质感。

流水线狂欢,剪刀手快闪,北京奔驰厂蹦迪实录-有驾

在电动化时代,奔驰同样把这种对安全的执着带到了新技术上。

在体验最新的EQS纯电动轿车时,工程师展示了他们的线控转向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没有了传统的硬性机械连接,完全靠电信号来控制转向。

这项技术有很多好处,比如转向更灵活,还能为未来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做好准备。

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这套电子系统失灵了怎么办?

奔驰的工程师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解答了大家的疑虑。

他指着一张技术图上的“蓝线和绿线”说,这套线控转向系统,天生就配备了两套完全独立、互为备份的系统。

它有一主一副两套硬件,包括电脑、传感器和电动机,而且这两套系统的软件,是由两个不同的团队用完全不同的编程逻辑开发的。

这就意味着,即便其中一套系统因为物理损坏或者被黑客攻击而失灵,另一套系统会立刻无缝接管,驾驶者甚至都感觉不到任何异常。

这种安全冗余设计还不止于此。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两套系统都坏了,车辆的后轮转向系统还能提供一定的转向能力,甚至最终可以通过电子稳定系统(ESP)对单个车轮进行刹车,来帮助车辆安全地靠边停下。

当有人问到这套系统的成本时,工程师的回答很干脆,他不知道具体数字,但言下之意很明确:在安全面前,成本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种“让车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车”的理念,以及在安全上不计成本的投入,或许才是奔驰真正的底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