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八个月再造三百万,中国新能源如何实现全球领先速度

2025年7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超级工厂内,一辆崭新的仰望U7慢慢驶下生产线,成为比亚迪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距离比亚迪第1000万辆下线,不过8个月。这速度,不光比谁跑得快,是革了全球车企的命。过去,谁能想到不到三十年,一个搞电池的小厂,能把新能源汽车卖进全球400多个城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出1300万辆新能源车的企业。

比亚迪这一路,说是逆袭成龙头不过分。说到底,深圳这座城市,就是比亚迪最大的底气。早些年,王传福那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其实就说明了一切。本来1995年,比亚迪只能靠贷款撑着,深圳能在全国第一个搞出中小企业无抵押贷款的新政,这一步平常、关键时刻救命。没这胆子,哪来的后面和诺基亚、摩托罗拉做生意?三年干到全球手机电池龙头,成了行情领头羊,深圳的器量和速度也算是有目共睹。

比亚迪后来的跨界,买下了西安秦川汽车,那也是深圳工业政策说话算数的结果。当时流行“适度重型化”,鼓励整车组装、配件一起抓。这才有了后来龙岗基地,也涂上了点汽车城的底色。2009年,深圳又率先搞新能源汽车推广,比亚迪直接吃到红利,做成了公交、出租、网约一条龙全面电动化。这种“你搭台,我唱戏”,听起来平常,实际没人敢第一个吃螃蟹。到2020年,深圳的公共出租领域彻底甩掉油车,成了听得见、看得见的全球样本。

蜕变可不是光靠运气,技术才是硬底牌。深圳这地界什么不多,就是产业链和人才,随便一数,比亚迪研发人员就有12万。这些人不是吃干饭的,从刀片电池、超级混动,到新能源汽车整车,比亚迪样样都能自己造——不靠天吃饭,也不仰人鼻息。比亚迪全产业链打通,等于深圳把动力都放在自家发动机里,难怪新能源汽车出来的速度,那叫一个惊人。

说到产业影响,比亚迪真有点“独木成林”的意思了。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逼近300万辆,全国每造五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是深圳造。这还不算,比亚迪带着整条产业链玩,坪山区、龙岗区等产业园区都受益,2024年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整个深圳有两千七百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砍下了百亿的新增值,增速超三成,稳坐新兴产业的头把交椅。

老早一批的汽车城,最担心的就是做大容易做强难,比亚迪却打破了这个魔咒。像底特律当年“铁锈地带”,只会造大排量油车,最后产业链断了。深圳这边可不同手法,比亚迪一手造车,再一手带着锂电池、无人驾驶、动力系统等技术,技术路线铺得跟摊大饼一样——只要新能源还吃香,深圳这盘棋没输的道理。人家说“产业热带雨林”,一点毛病没有。

比亚迪八个月再造三百万,中国新能源如何实现全球领先速度-有驾

比亚迪不是吃老本,一直在变着花样出海,出海方式也跟三十年前不一样了。以前企业拎包赚钱,能把货卖出去就算胜利;现在比亚迪直接把生产线搬出去搞“产线出海”,连装货的船都是自己造,还真有点“家里锅灶一起搬”。2025年,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都有自己的工厂。东南亚、拉美,不用派总部销售队远征,直接本地招聘本地人卖给本地市场。物流环境也是绕不过去的门槛,比亚迪用万吨级滚装船自建车队,霸气侧漏。同时,深圳小漠港也一跃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枢纽,谁说“造车新势力”只会玩互联网?

比亚迪八个月再造三百万,中国新能源如何实现全球领先速度-有驾

不光造得快,卖得也快。比亚迪考量各地实际情况,比如在欧洲市场就打高端、铺中低价两路;中东、非洲用本地合作方的渠道插旗,省下大笔营销费。除了卖车,比亚迪还把一整套新能源生态“打包出厂”。在泰国,超充网络铺满大城市,买完车有地儿充电;在巴西,电池直接租借,车价立刻降下来,门槛比地摊货都低。在匈牙利,除了造车,还把电池回收厂一块上,循环利用玩得转。以前出口就是出口,现在比亚迪是把全产业链、技术标准、配套服务一锅端,这才有了2025年首季出海销量猛涨一倍多,成了新加坡、巴西等七国销冠。

四大产业园横跨宝龙、葵涌、坪山、深汕,目前在龙岗区还新建了研发中心和储能园,比亚迪总部花落深圳成了定局。全公司上下已经有12万研发人员,人才这个饭碗,比亚迪抢得光明正大。2024年在深圳,仅比亚迪就多生产了400多万辆车,拉动全市成了中国新能源第一城,已连续两年称霸全国。

大家都喜欢讲“企业反哺城市”,比亚迪就是这么个例子。深圳早年冒风险投资源压担保,比亚迪搭了好政策的顺风车;现在比亚迪到了全球头名的地位,又让深圳稳坐新能源之都。这也算是“双向奔赴”了。

比亚迪八个月再造三百万,中国新能源如何实现全球领先速度-有驾

从1995年的名不见经传到2025年全球1300万辆的光环,时间不过三十年,比亚迪用一场速度和质量的双重大考,给自己的成长做了一套最佳样本。从电池、汽车到全球产业布局,这里头没有外人想象的如鱼得水,更多是夹缝里顽强生长。深圳的开放和创新、比亚迪的坚持和速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在比亚迪的牌局,已经不是单打独斗。产业链上下游早已抱成一团,从人才、技术到政策、市场,每一步互为支撑。和那些只会卖车、卖零部件的企业不同,比亚迪玩的是“上下通吃”,自家制造链硬把国外竞争对手挡在门外。欧洲市场有自己工厂,本地化供应链一步到位;发展中国家用合作伙伴当飞地,渠道也不要白不要。

有人担心新能源热了以后,比亚迪是不是会躺平,深圳会不会吃老本。其实这些问题,比亚迪自家早就考虑到了。不停创新、不停投入,每年研发的粮草一车一车堆,比亚迪不是不累,是不敢懈怠。一天到晚挂在嘴边的创新,其实就是无数次试错堆积下来的结果。电池安全、充电效率、成本控制,件件都是关键。深圳给足空间和政策,比亚迪把“造车新人”做成了行业标杆。

2025年,比亚迪用八个月再造三百万,前一家都没做到这速度。一辆仰望U7从生产线上驶出,见证了中国造车的底气和深圳速度不止是口号。太多企业苦苦追赶,比亚迪偏偏又快又稳。走过的路,说到底谁也复制不来,深圳和比亚迪的故事,还是要各凭本事,说到底就是干出来的。

时代变了,不再只看拼技术,而是整个生态的较量。比亚迪带着深圳,把中国新能源版图画得明明白白。至此,唯有一句老话应景:水涨船高,各得其所。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