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影响引关注,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各有利弊,科学使用才是关键

我跟你说,新能源车的充电方式和电池寿命这事儿吧,真不是那么简单的。前几天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直白地说:快充伤电池,但又不能光靠慢充,要不然谁还有耐心等电?这话犀利得很,但背后确实反映了不少车主的痛点。

先说常规充电吧,通俗点,就是小电流慢慢喂电,一般电流在10到30安培左右,功率大概3.3到6.6千瓦。比方说,快充犹如猛灌水,那常规充电就是慢慢倒水,一点点来。这个过程对电池来说更温柔,锂离子在电极间迁移稳当,产生的热量少,不容易伤材料。所以厂家和专业人士都称它为保养型充电。我一个朋友开着一辆补贴前的老款纯电,基本上每天晚上都用慢充,三年下来电池衰减比同款快充车明显小,感受也是实实在在的。

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影响引关注,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各有利弊,科学使用才是关键-有驾

再来说快充,基本上高达100安培,甚至功率能蹿到400千瓦的那种。它的优势,确实是解决了我们停个五分钟蹭点电的尴尬——快充速度吓人快,确实有赶时间的紧迫感和便捷性。但缺点同样明显——如此大电流会让电池内部温度飞涨。多数时候如果散热跟不上,电解液分子先是加速老化,电极也受影响,造成微结构的破坏。频繁快充,电池性能衰退明显加快。修理工还给我举了个事例,说有客户天天跑长途靠快充,三四年坑就明显了。问题是,很多人觉得车是新能源,电池强到用快充没啥事儿,其实不然。

说件有意思的事儿,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中途和一个新能源厂家的研发工程师有过深入沟通。他告诉我,现在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相当智能,会依据电池温度、电量自动调节充电功率。比方说,当电量低于20%,允许快充把电迅速补上;但当电量升到80%左右,系统立刻降速,避免过充带来的温度骤升。再加上液冷散热系统的加持,快速充电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比以前好多了。这里又得提一句,这套系统的表现跟车型和供应链有小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想象一下,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电池单体,即使型号、容量相同,耐热、耐急充水平可能差个20%也不奇怪。

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影响引关注,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各有利弊,科学使用才是关键-有驾

顺带提个跑题——有人问我,冬天寒冷地区的车主到底该不该用快充?我没细想过,但依我体感和几位朋友的反馈,极寒环境下直接快充,电池负担大得多,可能导致里程虚标或者充不满。大概还是先热车更靠谱。这么讲,冬季快充其实是个两面刃,你自己的感受是啥?

再回到正题,充电惯实在关键。前文讲快充伤电池,怕是有点绝对化了,应该加个限定词,比如频繁在高温下用快充更伤电。像有位朋友说,他常常把电用到只剩个位数再充电,感觉没啥大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惯挺冒险,就像手机电量到0%长久一下,总还是掉电池寿命。电池深度放电会拉低它的健康状态,尤其是在电量极低时电池电极会产生不稳定的化学反应,损伤加剧。

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影响引关注,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各有利弊,科学使用才是关键-有驾

这让我想起供应链里研发和生产其实像煮粥,锅里水温不能太高,火力虽猛,翻锅次数过多反而口感差。同理,电池系统对充电电流调控也是逐步细化。技术再好,控制不好就容易煮糊。有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技术问题?没错,但现实是厂家得考虑成本和安全,多数配置和算法设计都得平衡,所以你看到推出来的不同车型充电速度有差、有优劣。

说到成本,我偷偷估算过,快充站内一度电成本大概是慢充的1.2倍左右(样本少,粗估),这对车主来说也是个算术题,常用快充无疑成本更高,且电池寿命摊到每公里的费率恐怕也因为电池加速衰减增加不少。你们有没有算过这笔账呢?快充方便了,但是真的划算吗?

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影响引关注,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各有利弊,科学使用才是关键-有驾

自然,日常实际操作建议是更好配合自己用车场景。上班族短途通勤,晚上安安静静慢充,没必要高喊快充;而偶尔长途需要补电,快充80%后自动降速是个妥协。尤其别想着跑长途满电快充直接杀到100%,那纯属折磨电池。

最后给你们留个想法:我一直觉得,车主对充电知识的普及不足是问题根源之一。我们总讲快慢充利弊,可多少人连电池温度要控制都没概念?这是不是新能源普及路上的痛点之一?想想如果能开发一套更智能,甚至主动提醒最佳充电方式的车机系统,是不是更靠谱?

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对电池寿命影响引关注,快速充电和常规充电各有利弊,科学使用才是关键-有驾

下次充电时,注意观察一下充电桩旁的温度指示灯或者电池管理系统提示,能否透露出些细节?这细节或许就藏着你电池寿命长短的秘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