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R7和S7销量滑坡:是市场不买账,还是合作模式出问题?

说实话,看到智界R7S7 4月份加起来才卖了4461台,我有点愣住了。毕竟,前脚余承东还在智界品牌之夜上豪言壮语,说大定突破13万台,后脚销量就直接腰斩到这个水平,谁能想到呢?这落差,估计连余承东自己都没料到。

但销量滑坡只是表象,背后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硬骨头。智界品牌从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奇瑞和华为的合作被视为强强联手,但现在看,这对组合似乎并没有跑出理想的节奏,甚至可以说有点内耗了。

智界R7和S7销量滑坡:是市场不买账,还是合作模式出问题?-有驾

先说车主吐槽的那些事儿。售后服务不完善、配件价格高昂、权益无法兑现……这些问题听起来琐碎,但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实打实的糟心事儿。有车主抱怨换个空调滤芯要300块,冷却液500,保险杠修一下要6000多,这价格听着就让人肉疼。再加上部分城市没有鸿蒙智行店,售后还得跑到80公里外的大城市,这谁受得了?买车是为了方便,不是为了添堵啊!

更让人无语的是,智界R7的配件定价还被质疑有私心。有车主直言,奇瑞和华为的合作看起来不够真诚,内部协调不到位,结果倒霉的还是消费者。这话虽然有点主观,但结合销量数据来看,确实有点道理。消费者不是傻子,车卖得好不好,最终还是产品和服务说了算。

再看奇瑞和华为的合作模式。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之前就公开表示,智界R7的定价让奇瑞很吃亏,每卖一台都是亏本的。听着挺心酸,但问题是,这种堆料卖低价的打法,真的能长久吗?从4月份的销量来看,显然不是。更何况,奇瑞和华为的合作模式本身就有争议。华为提供技术和品牌背书,但也要分一杯羹,这无形中抬高了成本。而奇瑞作为传统车企,本身就有自己的研发体系,这种外包式合作对它来说,真的划算吗?

智界R7和S7销量滑坡:是市场不买账,还是合作模式出问题?-有驾

有人拿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模式来对比,说赛力斯是真正抱紧了华为的大腿,而奇瑞则是心眼太多,一边想蹭华为的流量,一边又不想完全依赖华为。这种骑墙式合作,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既没能彻底激活华为的品牌效应,又让自己陷入了内耗。

智界R7S7的产品力本身也值得反思。有人说,R7的外观比问界还好看,但为什么起不来?这就涉及到品牌认知的问题了。消费者买车,不只是看配置和价格,还要看品牌背书和整体体验。而智界作为一个新品牌,显然还没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再加上比亚迪、小鹏、理想这些竞争对手的强势表现,智界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说说余承东的大定13万台。这个数据当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现在看来,有点画大饼的嫌疑。毕竟,大定和实际交付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而销量才是最真实的市场反馈。月销不到5000台,这和大定13的豪言一比,确实有点尴尬。

智界R7S7的销量滑坡,既有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也有合作模式的掣肘。奇瑞和华为的这场联姻,看起来并没有跑出一个双赢的局面。未来怎么走,是继续抱紧大腿,还是另辟蹊径?这不仅是奇瑞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都在关注的一个案例。

一句话总结:智界的问题,不只是销量滑坡,而是合作模式和品牌认知的双重困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