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广汽集团的股价目标被上调这件事。像招银国际和摩根大通这种重量级金融机构,居然在广汽业绩承压的时候,反而看好了广汽的未来,还都提高了目标价。说实话,这事刚出来的时候我也纳闷,毕竟业绩数据大家都能看到,广汽今年上半年营收421.66亿元,汽车销量75.53万辆,按理说,这成绩不算特别拔尖,行业压力也确实大。这种背景下,机构们为什么敢唱多?
咱们看看广汽目前的情况,表面上是业绩承压,其实给市场留了不少希望。比如说,广汽在推动节能和新能源车方面的努力,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和节能车一共卖了36.6万辆,占总销量将近一半了。这里面,节能车卖了21.16万辆,居然同比涨了13.43%,说实话,在现在新能源卷得这么狠的情况下还能这么涨,说明广汽还是有一套。尤其是自主和合资品牌一起发力,真正形成了“你追我赶”加“齐头并进”的态势。
比如说,传祺品牌就很有代表性,上半年节能和新能源车销量3.5万辆,增长高达18%,而且跌幅在最近几个月内逐步收窄,基本上就是触底反弹了。而他们主打的MPV一直很能打,半年销量6.1万辆,这个是中高端MPV第一,在市场里的地位不低。埃安的纯电车型,比如AION S和AION Y,现在在国内细分市场销量也一直排在前面。
合资品牌也没有掉链子。像广汽丰田今年上半年终端销量36.42万辆,同比还在增长。尤其新推出的铂智3X,上市头三个月,就是合资新能源销量冠军。这种合资和自主一起冲的格局,也难怪机构关注。广汽本田的新电动车P7上市了,皓影和雅阁这种主力车型销量也在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广汽在海外市场也开始发力了,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海外销量超5万辆,同比增长将近46%。这意味着广汽的全球拓展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已经进入新10个国家,新增100多个销售网点,在全球覆盖范围也很广。产业版图在悄悄扩张,这为后续持续增长提供了底气。
财务层面也有亮点。广汽今年资产负债率44.65%,比去年底降了近3个点,这在全球大车企里属于低风险型。广汽一直强调“研发是企业的命脉”,今年还真没松懈,研发投入达到37.89亿元,同比涨了16.55%,在整个行业里都算上进派。这说明广汽并不打算靠减研发或降低产品力来自救,还是把“未来”放在更核心的位置。
说起广汽的“番禺行动”,这真是一次下定决心的破釜沉舟式的改革。公司层面的顶层设计直接推动总部搬迁,和传祺、埃安、研究院挤在番禺汽车城,靠近市场的一线,团队更容易协同。这一系列操作带来的是决策效率提升、部门资源整合,供应链降成本还提效率。这种“动刀子”的内部改革,是痛苦且必须的,会有阵痛和不确定因素,但也很快就在销量和业务效率上有所体现。
尤其是研发方面的变革,广汽把原来的研究院拆成若干专业条线,造型、整车开发、平台技术分得清楚,再调整产品开发流程。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标准开发周期缩短到18个月,研发成本也能少10%以上。市场+技术两手抓,力争打出爆款而不是靠运气。
人事方面也没少动真格,公司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引进外部首席营销官,核心岗位都推行竞聘上岗,还搞了任期和契约化管理,指标完成情况就是大家饭碗。这种机制对员工和高管都是压力,也是刺激创新的动力。
市场对车企的判断,其实不仅仅看当下的业绩,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长期成长逻辑。广汽这轮改革虽然让短期业绩不太好看,但机构普遍认可“阵痛之后必有转机”。今年几家大行对广汽的评级都是维持“买入”或“增持”,像招银国际还数次上调目标价,那意思就是行业都知道广汽正在调整,短暂下滑没关系,等新产品、改革红利释放了,预估广汽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业绩会回升。
其中,机构尤其看重广汽和华为的合作。广汽去年就投资了15亿元,成立新合资公司做高端智能电动车,双方优势叠加,产品定位就是30万级豪车,计划2026年推出,覆盖纯电和增程动力。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对于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产品非常有利,产品自带流量,将成为广汽集团的新爆发点。这不,广汽埃安刚刚又向华望增资6亿,集团直接持股71.43%,要全力开发这个赛道。
广汽未来还有一个加分项,就是海外扩展。企业多点布局已经不是简单的出口,而是根据每个市场规划KD工厂,资源集中投入,争取打造5到10万辆级的核心市场。新加坡、印尼这些新工厂已建成,后续会加快全球KD项目的节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布局,配合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能把广汽海外销售提升一个新台阶。
技术层面就更不用说,广汽今年专利新增超1600件,研发重点覆盖智能网联、多能源和AI领域。整个公司不是“过紧日子”,而是加码创新,积极让研发成为驱动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动机”。再加上广汽最近不断推出新技术,比如“星源增程”,也已经在昊铂HL增程版用上了,效果如何还得上市接受市场检验,但技术迭代和多元动力布局,产品线够丰富,给予了企业更多“回血”的机会。
综合来看,广汽现在虽然业绩面临压力,但从产品、技术、人事、市场到组织结构全面改革再到和华为等头部企业合作,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展,已经为未来两三年反弹积攒了挺厚的底气。机构的目标价也不是说看的是这一两季度,而是看广汽三年后的“版图”,比较看长线。如果广汽三年内能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60%,还把总销量冲到200万辆,到时候今天这种业绩压力反而成了“洗牌”的必经阶段。
当然,这一切都得市场最终验证,“番禺行动”能不能真的扭转乾坤,谁也不敢保证结果。毕竟车市更新快、竞争激烈,用户需求怎么变,谁也很难百分百预测。但从企业战略和资本市场对广汽的信心来看,广汽正在经历必要的振荡调整,投资银行们愿意给其更高的估值,是看中它未来的增长逻辑。只要行业趋势不大变,广汽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组织架构能打出好成绩,很有可能穿过这阵阵痛期,重新进入增长快轨。
现在广汽的核心命题已经不是怎么熬过压力了,而是如何用创新和改革建立下一个“广汽”,怎么做强自主品牌、做大新能源、打好智能化与全球化的组合拳。这轮大变革,有压力也有动力,只要步子踏稳,机制调整真正发挥效果,等到2026、2027年新车型、新组织、新合作都发挥力量的时候,股价的回升也只是顺其自然。
说到底,现在的车企没人能“躺赢”,大家都在拼产品、拼技术、拼组织力。广汽已经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赌的是未来市场,愿意把短期阵痛换取长期增长。这种决心和布局,让外资和机构敢于上调目标价,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广汽背后的长期逻辑。最终广汽集团能否成为那个“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赢家,就要看改革是否落实到位,新产品是否真的给力,以及能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向智能科技的跃进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