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不耐用,美国人都不爱用,为何在中国却成了主流?

咱们身边不少朋友买车的时候,可能都遇到过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琢磨这个变速箱。

销售顾问嘴里蹦出AT、CVT、双离合一大堆名词,听得人云里雾里。

特别是这个双离合变速箱,网上的评价简直是两极分化。

双离合不耐用,美国人都不爱用,为何在中国却成了主流?-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东西在美国市场上,可以说是相当不受待见,像是福特、大众都因为双离合的问题吃过官司,被消费者抱怨得不行。

可一转眼看看咱们国内,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从满大街跑的大众车,到如今卖得火热的比亚迪、吉利,双离合几乎成了标配,甚至有些车型就靠着它成了销量冠军。

这就让人纳闷了,同样一个技术,怎么到了地球两边,一个成了“万人嫌”,一个却成了“香饽饽”?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是不是咱们的消费者被车企给忽悠了?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从里到外聊个明白。

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个原因,就是成本。

造一辆车,每个零件的价钱都得算得清清楚楚。

一台技术成熟、平顺可靠的AT自动变速箱,尤其是像日本爱信、德国采埃孚这些大牌子的,成本相当高,一台好点的动辄就要一两万块钱。

但是双离合变速箱呢?

它的结构相对简单一些,零件也少,成本能压到几千块钱。

您想想,对于汽车厂家来说,一台车能省下大几千甚至上万的成本,那一年卖几十万台车,省下来的钱就是个天文数字。

双离合不耐用,美国人都不爱用,为何在中国却成了主流?-有驾

这笔钱可以转化成更低的车价,吸引更多消费者,也可以变成车企的利润。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买车最看重的还是性价比,车企用成本更低的双离合,就能把车价定得更有竞争力。

而在美国,那边的人均收入高,油价也便宜,消费者买车更看重长期的可靠性和舒适性,他们愿意多花点钱买个技术更成熟、口碑更好的AT变速箱,所以车企在美国也就顺水推舟,多用AT来迎合市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市场环境决定了技术的选择。

其次,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强大推手,那就是国家的政策。

咱们国家对汽车的燃油消耗量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一年比一年紧,车企生产的所有车平均下来油耗必须达标,不然就要面临巨额罚款。

双离合变速箱有个天生的巨大优势,就是传动效率高。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两套手动挡变速箱在并肩作战,动力传递是硬连接,不像AT变速箱那样中间隔着一层油液,所以能量损失非常小,传动效率能超过90%。

效率高,自然就省油。

车企用了双离合,就像是考试前拿到了重点复习资料,能轻轻松松地把平均油耗降下来,完成国家的“减排任务”。

反观美国,他们对油耗的限制就宽松多了,加上油价便宜,大家对省那点油没那么敏感,车企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去推广双离合这种省油利器了,用着省心省事的AT就行。

再往深了说,这背后其实还关系到咱们国家汽车工业的一段奋斗史。

双离合不耐用,美国人都不爱用,为何在中国却成了主流?-有驾

在很多年以前,AT自动变速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基本都被日本和德国的几家大公司垄断了。

咱们的自主品牌想用,就得花大价钱去买,而且人家还不是什么都卖给你,核心的调校技术更是捂得严严实实。

这种被人“卡脖子”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国家在2008年就牵头,联合了国内十几家大车企,下定决心要自己研发变速箱,当时选择的主攻方向就是双离合。

这不仅是个技术选择,更是一个战略决策。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咱们自己的双离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像万里扬这些国内供应商已经能大批量生产,国产化率非常高,成本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咱们现在看到国产车普遍使用双离合,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是我们汽车工业独立自主、摆脱技术依赖的一个重要成果。

当然,很多人会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双离合开起来顿挫、容易坏也是事实啊。

这个说法,咱们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早期的双离合,特别是干式双离合,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干式双离合靠空气散热,在咱们国内这种经常堵车的路况下,离合器片频繁地在半联动状态摩擦,温度一高就容易出问题,顿挫感也比较明显。

但是,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双离合不耐用,美国人都不爱用,为何在中国却成了主流?-有驾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新车用的都是湿式双离合,就是把离合器片泡在专门的油液里,靠油来散热和润滑,散热效果比干式的好太多了,可靠性和平顺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根据一些行业统计数据,国产双离合的故障率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下降了非常多,从超过12%降到了现在的不足4%,这个水平已经和很多AT变速箱不相上下了。

至于顿挫感,一方面是机械结构特性,另一方面也和厂家的调校水平有关。

如今的调校技术越来越好,很多双离合车型的平顺性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不仔细体会甚至感觉不到和AT有多大区别。

而且,省油这个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同样一辆车,用双离合变速箱确实能比用AT变速箱百公里省下差不多一个油。

您别小看这点油,一年开个一两万公里,日积月累下来,省下的油钱也够加好几次油了。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过日子来说,这笔账还是很划算的。

所以,你看,车企降低了制造成本,我们消费者买车便宜了、用着也省油了,国家还完成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这其实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未来汽车技术会怎么发展还不好说,AT技术也在进步,成本也在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的兴起也给变速箱技术带来了新的变数。

但是,就目前来看,双离合在国内市场上的主流地位,是市场、政策和我们自身工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什么“智商税”,更不是车企在“割韭菜”,而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在特定发展阶段做出的一个最合理、最现实的选择。

正是有了这个选择,才让我们的国产品牌有了和合资品牌掰手腕的底气,也让我们普通人能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技术还不错的汽车。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双离合的时候,或许可以少一些偏见,多一分理解,因为它背后承载的,是中国汽车人的一份努力和智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