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固态电池技术,日本砸钱追赶,仍落后十年?

最近,相信不少朋友在网上都看到了一条让人精神一振的消息,说是在北京的一个封闭测试场里,一辆装着咱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固态电池的电动车,搞出个大新闻:充电就花了6分钟,续航里程一下子突破了1000公里。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起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有点不敢相信,觉得这会不会又是为了吸引眼球说的漂亮话?

毕竟“充电几分钟,续航上千公里”这个口号,大家听了这么多年,总感觉离我们还有点远。

中国突破固态电池技术,日本砸钱追赶,仍落后十年?-有驾

但今天,咱们就得好好聊聊这事,因为它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辆车跑了多远,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几十年国家工业命脉的激烈较量。

首先,咱们得把这个“固态电池”到底是个啥东西说明白。

其实说起来也不复杂,咱们现在用的手机、电动车里的电池,绝大部分都是锂电池,里头装着一种液态的电解质,就像电池的“血液”,负责传输能量。

但这个“血液”有个天生的毛病,就是比较娇气,怕热怕撞,万一出点意外,就有可能燃烧甚至爆炸,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心里的一根刺。

而且,这种液体电池能装的电量也差不多到天花板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有“续航焦虑”,开个电车出远门还得提前规划好充电桩。

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把里头的液体“血液”给换成了一整块固态的东西。

你就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从前用的是一个装着水的水袋,现在换成了一块能量密度极高的压缩饼干。

这块“饼干”本身就不可燃,从根子上就断了起火的念想,安全性大大提高。

更关键的是,它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能塞进去的能量比液体电池多得多。

这就直接解决了续航焦虑这个最大的痛点。

所以,谁能率先把它搞出来,并且能大规模生产,谁就相当于拿到了下一代能源科技竞赛的“冠军奖杯”,这个奖杯也被行业里称为“圣杯”。

为了这个“圣杯”,日本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

尤其是汽车巨头丰田,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了,手里的专利申请了一大堆,在全球都排得上号。

按理说,他们应该是最有希望先拿到手的。

中国突破固态电池技术,日本砸钱追赶,仍落后十年?-有驾

可结果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光听见打雷,没见着下雨,各种发布会开了不少,但能真正装上车、让老百姓买得到的量产产品,却迟迟没有出现。

这就好比一个厨子,菜谱背得滚瓜烂熟,就是炒不出那道关键的菜。

而我们国家这边呢,虽然起步可能没那么早,但属于是看准了方向就下定决心、集中力量猛攻的类型。

这次新闻里提到的,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就是我们交出的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这背后,是中国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努力。

这一下,可真是让一直以汽车工业领头羊自居的日本有点坐不住了。

丰田的掌门人丰田章男公开表示,说中国的电动车只会模仿,没什么技术。

这种话听起来酸溜溜的,有点像考试没考过别人,嘴上还不服气。

但身体的反应才是最诚实的,嘴上说着瞧不起,背后日本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计划要砸下1.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750多亿)的巨资,来追赶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

这明摆着就是急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实,这场围绕电池的竞争,只是中日两国在新的时代浪潮下,产业实力此消彼长的一个缩影。

咱们往回看二三十年,那时候日本的工业产品确实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丰田汽车以其省油、耐用的特点风靡全球,成了无数家庭的梦想之车。

中国突破固态电池技术,日本砸钱追赶,仍落后十年?-有驾

日本也凭借强大的汽车工业,常年霸占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位置。

但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能源转型的重要性,纷纷转向电动汽车这条新赛道时,曾经的燃油车霸主却显得有些犹豫和固执。

丰田等日本车企把大量的宝押在了氢能源和混合动力上。

氢能源技术确实很先进,但它的成本太高,加氢站的建设也极其困难,导致很难普及到普通人。

就这么一犹豫、一观望,就错失了电动汽车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是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当成了国策来抓。

从政策补贴到产业链扶持,硬生生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红海里,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到了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销量的六成以上,渗透率也超过了35%,这意味着我们每卖出三辆新车,就有一辆以上是新能源车。

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丰田、本田,如今的销量和市场地位已经被比亚迪等国产品牌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种“换道领跑”的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汽车领域。

曾几何时,我们羡慕日本的新干线是“高铁鼻祖”,而如今,中国的高铁网络总里程和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新标杆;我们曾经追捧索尼、松下、夏普的家电,认为那是高端生活的象征,而现在,中国的各类智能家电产品,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市场份额上,都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科技的发展,始终带着一种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福利的“惠民”底色。

我们发展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在实验室里拿个奖,或者做出几个让富豪们尝鲜的奢侈品,而是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工艺创新,把成本降下来,让最新的科技成果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像这次的固态电池,它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让大家都能买得起、用得放心的长续航电动车。

这种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普及能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市场越大,企业就越有钱投入研发;技术越先进,产品就越有竞争力,成本也越低。

日本计划在2027年才量产固态电池,可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技术和市场格局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恐怕他们要追赶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一个完整、高效且不断自我进化的庞大产业生态系统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