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车展上那块48英寸的超长中控大屏,你还记得吗?拜腾用一辆叫M-Byte的概念车刷爆了网络,面部识别、手势操控、智能交互。几乎把“未来出行”的想象全都搬上了展台。然而,短短几年之后,这家公司不但没交付一辆量产车,甚至工厂被拍卖、债务缠身,还被拉进了失信执行人名单。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年M-Byte的亮相确实震撼,展台前挤满了国外媒体和潜在车主,全球很多科技论坛都在讨论拜腾的“颠覆性设计”。不少人下了预订,觉得终于有一家公司能在智能化上超过特斯拉。但热闹背后,技术落地一直拖延——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器等关键环节迟迟不上正轨。每年量产计划都在推迟,与此同时,同期的蔚来ES8、小鹏G3已经驶上街头,完成从展台到市场的跨越。看似声势浩大的拜腾,其实还停留在PPT阶段。
外人看到的布局豪华:南京总部、硅谷研发、慕尼黑设计中心,仿佛这是一个即将冲击全球的跨国团队。但内部人士知道,这种分散在三地的管理模式,成本高企、沟通低效。时差和文化差异让协作变得复杂,好不容易做出的技术决策,还常常因为管理层的意见分歧来回修改,有些项目一年改了三次方向。时间被消耗,资金被消耗,市场机会也被消耗。
资金的去向,更是让人摇头。媒体曾披露,拜腾在北美办公室一年光零食采购费用就超过五千万人民币。茶水间像五星级酒店自助餐厅,进口坚果、特色咖啡机、各种高端饮品应有尽有;员工的名片是定制的,制服也是特制的布料和设计。在其他造车新势力拼命砍开支、赶生产的时候,拜腾却把大笔资金花在这些“面子工程”上。对汽车行业来说,早一季度量产,就可能早一大截市场份额。拜腾选择了另一条路——好看,但烧钱。
2020年,疫情袭来,融资环境急转直下。拜腾本就吃紧的现金流被彻底压垮,工厂停产,工资拖欠,供应商催债。一度被寄予厚望的M-Byte,依旧只是展台和宣传视频里的亮相。那一年,整个造车行业都在抢交付,而拜腾已经陷入自救泥潭。
2021年,富士康的到来曾被视为转机。拜腾与富士康、南京经开区的战略合作协议签下,计划利用富士康的制造能力,推动M-Byte在2022年量产。外界一度乐观,甚至有声音说“拜腾要复活”。但合作推进得并不顺利,拜腾股东之间的复杂博弈接连上演,特别是一汽方面的强势介入,让关乎生产和资金的关键决策迟迟不能统一。富士康的耐心也在消磨,仅半年就终止了合作,这根本上切断了拜腾重回赛道的可能性。
少了富士康的制造背书,拜腾只能靠自己苟延残喘,可融资渠道已经枯竭。资本寒潮下,小公司要拿到新的资金几乎是空想。债务继续累积,工厂被放到拍卖平台上,员工大量离职。有投资人私下感叹,被拜腾烧掉的那84亿元,如果集中投入在一个关键环节,也许故事就会不一样。
专家总结过造车新势力的生存法则:技术落地速度要快、现金流安全要稳,战略方向不能摇摆。数据也很残酷——国际咨询机构的研究显示,2015年至2022年间,超过七成的新势力车企在量产前就宣告破产或者被收购。造车并不是互联网那种“先拉用户再变现”的轻资产玩法,它烧的是看不见底的真金白银,还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投入。拜腾的策略在互联网产品上线时或许有效,但放到汽车行业,几乎是拿自己去做了一次代价极高的试验。
造车这条路,光有惊艳的开场远远不够。拜腾在最该埋头干活的时候选择了摆排场,在最该快速决策的时候陷入了内部拉扯,在最后的机会来临时又让它从指缝间溜走。最终,资金耗尽,梦想搁浅。 在新能源的浪潮中,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却在还没下水前,就耗光了所有的力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