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掌门人聊全球新车需求,邻居说中国产量真吓人
有天在小区楼下碰见王师傅,他正琢磨着自家那辆老款SUV的电池问题,说起最近汽车圈里传得沸沸扬扬的事——福特CEO吉姆·法利在纽约接受采访时直接把全球新车需求和中国年产量的数据摆出来。9000万辆,全世界一年能消化这么多新车,可光中国就干出了3000多万,这比例让王师傅都啧啧称奇:“这不是三分之一嘛?怪不得隔壁老刘总说咱们这儿路上啥牌子都有。”
其实这些数字背后,变化挺大。以前看新闻,总觉得国外品牌高高在上,现在反倒是西方企业开始琢磨怎么跟中国学点东西了。像法利自己都承认,中国电池技术领先美国十年——这话不是随口一说,他家福特在密歇根搞的新电池厂,用的还是宁德时代授权的磷酸铁锂方案。据群友阿伟自测,那种电池成本低不止一点半点,还安全,不像早些年进口车型动不动就“热失控”,吓得售后小哥连夜给客户打电话。
去年底我去4S店保养,销售顺嘴一提,说现在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多,他们后台统计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破了1200万台,“你想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新能车都是咱们造的。”他还补充一句:“你要买纯电,不用再担心充电桩找不到地方,北京城里随便拐个弯就是。”据官方数据,全国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800万个,比前两年翻了一倍。
不过,有意思的是,有次修理厂里听张技师讲,美国那边主流品牌新能源销量才几十万台,还没我们一个省卖得快。他嘟囔着:“他们那些老外啊,以前靠油车挣钱,现在转型慢了点。”而且今年不少西方企业开始主动找国内公司合作,就拿福特来说吧,他们为了赶进度,干脆引进现成技术,“不用自己瞎折腾”,张技师乐呵呵地摇头。
顺带插一句,我表姐去年换了一辆国产混动车,她最满意的是冬天续航没缩水太厉害,而且座椅加热还有通风(她原来开合资品牌只有加热)。但她也吐槽过一个冷门配置:自动泊车功能用起来偶尔识别不了路边障碍物,上回差点蹭到花坛,被邻居笑话“智能归智能,还得盯着点”。
其实,中国汽车从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生产国,到现在15年过去了,中间走过不少弯路。有一次微信群里有人分享旧照片,那时候马路上的国产轿车还稀罕呢,如今满街都是各种自主、合资、电动、混动,一线城市甚至二手市场都火爆。我朋友刚入手二手纯电,说保值率比燃油好不了多少,但胜在养护便宜,小毛病少,就是冬天续航掉得快,这也是大家常聊的话题。
有媒体埋点提到,今年出口也猛增,500多万辆出去了。听隔壁李叔分析,这是因为国内市场够大,加上海外订单跟着涨,所以即使产能超标,也不至于闲下来。而且,据业内八卦,新的一批出口目标定到了600万辆左右,不少欧洲经销商专门跑来谈合作。有一次饭局上,一位做外贸配件的小老板直言:“他们不是怕我们便宜,是怕我们全链条效率太高。”
产业链这一块,其实挺复杂。从矿石到组装,每一步都有本地企业参与。我认识的一位锂矿工程师说,现在全球83%的锂离子动力包都由中企供货,这比例让外国同行直呼“玩不起”。而且整套供应体系特别稳,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销售,各环节卡住成本,把价格压下来,让很多海外品牌只能望洋兴叹。“你看,比亚迪去年卖出去300多万台,在全球排第一,人家靠的是技术和规模,不是简单拼价钱,”他说完还拍了拍我的肩膀,“以后买新能别只看标志,多看看底盘和动力系统。”
也并非没有烦恼。一些工厂担心未来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好几次行业会议上专家讨论怎么平衡内需与出口。不过目前来看,通过不断扩展海外市场压力缓解不少。据官方消息,今年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已经超过40%,相比美国不到10%的水平,高出一截。这差距可不是三五年的事,要整个产业链一起发力才行。
我身边的人对这些变化感受很深。有司机朋友抱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时间长,但也有人夸赞乡镇公路上的快充站越来越密集,还有专做维修的小店老板透露,新款国产EV刹车片寿命比传统燃油短一些,不过更换方便、费用低,大部分用户愿意接受这种“小麻烦”。
最后插个段子:微信群里的老程调侃,自家的混动车每逢雨季胎压报警,他总怀疑是不是哪儿漏气,其实只是传感器敏感度太高。他老婆劝他别瞎操心,说厂家设计就是这样防患未然。这种细节,也是近几年国产车型逐渐完善起来的小亮点吧。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或末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