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有驾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是一路飙升,但这两年不少声音盯上了“耐用性”这个老问题。俄媒和测试机构一起搞了个大调查,跑遍全国各地,把十七个中国品牌拉出来溜了一圈。现场看下来,有五家品牌新车不到两年就开始冒锈斑,零部件也跟着老化,这表现真不算太亮眼。对比一下德系车,人家能多开几年,中国车型普遍寿命只到人家的“一半”,这差距挺扎心。

其实俄罗斯冬天冷得很,道路撒盐多,对防腐蚀有特别高的要求。一些国产车型在这种环境下顶不住,用不了多久就见分晓。发动机也被说短板明显,大概撑到五至七年就要歇菜,而欧美牌子可以活蹦乱跳十多年。这种反差让本地司机直呼无奈。

出租车师傅们反映低温启动经常闹脾气,电子设备还动不动出毛病。有意思的是,这类抱怨国内平台上也不少。据统计,“锈蚀投诉”占据将近三成,各种型号都中招,不少沿海用户表示伤不起。再加上国内的车辆年检淘汰政策比较严,一辆普通中国车平均能用六到八年,美国那边却轻松超过十二年,说实话还是有点落后。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有驾

这份报告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数据,是俄方根据实际检测出的结论。从2022年以来,中国出口去俄罗斯的新车数量暴涨,到今年已经破百万辆。但量起来了之后才发现适应当地环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品质上的短板彻底曝光出来,让很多消费者犹豫该不该买单。“历史习惯用德系,现在拿中国SUV做对比,就觉得哪里都差点意思。”专家分析时直接给出这样的反馈。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有驾

产业发展快归快,“补课”的速度不能慢。如果问为啥容易生锈?根子就在材料和工艺环节。有厂家为了省钱选普通钢材,加工过程里防腐涂层又薄,在遇到盐雾和湿气的时候自然扛不过去。有的电泳技术没做到位,导致整个外壳保护力弱。而像俄罗斯北方、沿海这些地方路况恶劣,新款刚上市一年多就爬满铁锈,看着揪心。

发动机耐久度也是一道坎儿。一些核心零件在低温情况下损耗加速,本来还能多撑几年,一碰冷空气立马掉链子。不光是自己感觉难受,还有维修费的问题:部分国产SUV用了五六年以后,如果修理一次的钱赶上新车价,那口碑肯定好不了哪儿去。本地人的评价非常直接:“同样花钱买台德国货,用五六年的时候基本没啥大毛病;可换成某些国产品牌,就只能认栽。”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有驾

售后服务方面,也出现过推卸责任的小插曲。例如一些厂家面对用户关于生锈的投诉,会把锅甩给使用方式,说什么保养不到位,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在美国等市场,高端合金、防腐标准早已成为标配,而中国企业还需要继续追赶这一块。这一点,从政策层面来看,每次严格审查都会让老旧车辆提前退役,相当于变相缩短了整个平台生命周期,所以厂商升级产品线刻不容缓。

虽然这样讲可能刺耳,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今年新能源出口突破两百万辆关口,高价车型比例提升明显,大家越来越重视质量问题,也倒逼企业不得不用更好的材料、更成熟的技术来抢市场份额。“压缩成本不能牺牲品质”,这是行业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也是现实带来的压力结果。当然这些质疑声并非全盘否定,只是在提醒大家别忽略基础环节,比如环境适应能力必须摆在前头,否则走出去迟早会吃亏。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有驾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消费者本身对实用性能要求极高。“一年四季风吹雨打,如果连表皮都扛不过,还谈什么长远?”大量来自用户真实体验的数据推动厂商不断改进,无论是加强防护还是优化售后,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不仅影响海外销售,更关系到国内口碑持续发酵,不是谁喊几句广告语能糊弄过去的事儿。

俄媒吐槽:中国车耐久度仅及德系一半,易生锈、整体质量逊欧美-有驾

目前一些主流品牌动作频频,比如吉利、长城等旗下热门车型,在俄罗斯开四五年以上没爆雷,有个别型号甚至干到了十二年还坚挺。而新能源领域,比亚迪、蔚来的安全碰撞测试数据很漂亮,而且防腐处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同样值得提的是刀片电池技术,比亚迪靠它拿下全球纯电销冠,小米SU7则玩起了压铸一体式设计,对标特斯拉毫无压力。另外采用镀锌钢板或注蜡工艺的新款轿跑效果不错,例如一汽大众系列经过雪地考验基本没有掉队迹象,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这种转型趋势正在加速推进,包括延长质保周期、落实长期责任机制等等。不少企业学习德系经验,把十二年的防锈承诺写进合同,从性价比驱动向品质驱动切换轨道。如果回顾过去几年经历,被批评最多的时候往往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谁愿意一直挨骂呢?

新能源汽车赛道翻身机会来了,比亚迪ATTO3欧洲卖疯了,小米雪地测试通过率高,今年各种新品扎堆上市,全行业进入提档期。虽然距离真正超越还有段路要走,可至少现在看到希望苗头,“硬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未来走势的重要砝码,不管是在寒风凛冽的大街小巷,还是激烈厮杀的国际舞台,都绕不开这个话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