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车最近颇有些玩味。
倒不是说它拉胯,发布那会儿,雷总亲自站台,锣鼓喧天,颇有几分要颠覆车圈的架势。
可现如今,五月第二周的终端交付量揭晓,定格在5176台,对比前几周的数据,尤其是4月14日-20日那一周的7160台,这曲线,滑坡的态势一览无遗。
等等,坊间不是传言订单已经排到了后年?
据说现在落订还得耐心候着,这和眼前的交付量萎靡,怎么咂摸都觉得有些南辕北辙。
按说,一周七千的产能,即便略有水分,也足以应付现有订单的消耗,除非……莫非是产能端遭遇了梗阻?
亦或者,更吸睛的揣测是,暗度陈仓跑去攒小米YU7了?
这可就贻笑大方了,刚出道就惦记着二代,这步子是不是扯着蛋了?
交付量下行,这事儿得拆解开来,细细品评。
一种论调是,甫一上市,大家图个猎奇,外加雷总的个人光环加持,上演了一波感性消费。
而今热度散去,受众开始冷静复盘,掂量这车是否与自身需求契合。
终究,购车不是买葱,动辄二三十个W,得精打细算。
另一种声音,直指产能掣肘。
订单爆满,交付迟滞,这本身就在消磨潜在买家的耐心。
试想一下,千辛万苦下定决心置办新车,结果漫长等待,热情早就被消磨殆尽。
况且,眼下新能源车市红海一片,比亚迪、特斯拉也不是泥捏的,谁会原地等你?
还有一种更为务实的解读,聚焦于小米SU7本身的产品实力。
虽说颜值在线,智能化配置也颇有亮点,但归根结底是造车新锐,在底盘调校、耐用性等方面,或许尚需时日打磨。
再者,价格也是一处痒点。
标准版1983台,Pro版1639台,MAX版1070台,Ultra版仅有484台。
这昭示着什么?
昭示着受众对高配版的需求更为旺盛,但高配版的价位也水涨船高,使得不少人望而却步。
归根结底,此事颇具玩味。
小米跨界造车,本就自带海量流量和话题。
一方面,大众对其翘首以盼,冀望其能为车圈带来些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大众也对其心存疑虑,毕竟造车可不是过家家,不是单靠营销就能奏效的。
遥想当年,小米手机初出茅庐,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但随后也遭遇过滑铁卢。
彼时,舆论场甚嚣尘上,都在揣测小米是否要偃旗息鼓。
但小米最终还是力挽狂澜,并登顶手机行业的翘楚。
是以,现在断言小米SU7要凉,还为时过早。
但这次交付量缩水,也给小米敲响了警钟:单靠情怀和噱头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
脚踏实地提升产能,优化用户体验,这才是正道。
这好比我们年少时追捧的某个偶像,刚出道时,觉得他浑身闪光点,但时日一久,发现他也泯然众人。
真正能固粉的,终究还是作品本身。
小米SU7亦然,能否晋升为“现象级神车”,还得看它能否经得起时光的涤荡。
话又说回来,即便小米SU7最终未能大获成功,也无伤大雅。
人生在世,总要有些许尝试。
更何况,小米早已是一家功成名就的企业,即便造车铩羽而归,也不会撼动其江湖地位。
但假若小米SU7真的旗开得胜,那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而言,都堪称一件可喜可贺的盛事。
故而,咱们还是且行且看吧。毕竟,谁又能预知未来的走向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