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东京车展,曾经炙手可热的全球汽车工业风向标,如今却淹没在冷清的会场中。曾几何时,这个创下140万人次到场纪录的亚洲车展“翘楚”,如今却难以吸引到哪怕10万人次。这种落差让人不禁提问:东京车展到底怎么了?而这种落差的背后,是日本汽车工业的挣扎、传统车展行业的衰落,更是全球汽车格局的巨大动荡。面对东京车展的“滑铁卢”,诸多问题逐渐浮现:是日本汽车品牌对电动化的过度犹疑,还是全球市场权力的自然转移?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工业,又为何能成为逆势而上的赢家?
东京车展的日渐式微不仅引发了对传统车展本身未来的质疑,也将焦点锁定在日系车企的“保守策略”上。丰田、日产、本田等日系巨头仍在燃油和混动技术上深耕不辍,它们寄希望以固态电池或氢燃料等技术博得后发制人的先机;而另中国的比亚迪作为唯一参展的中方车企,却凭借其成熟的电动车型和创新的技术成为会场的“人气明星”。这不仅让人产生疑问:在全球告别内燃机汽车的大潮中,日系车企的“技术固执”是否也在拖累东京车展走向尴尬?这种技术路线的冲突是否正暗示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大转型?
然而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北京时间内日趋热闹的上海车展与东京车展形成了鲜明对比。相比海外传统车展接连陷入“乏人问津”的困境,上海却凭借着四十余款全球首发新车和超高比例的新能源参展,成为车企必争之地。东京和上海这两个展会中展现的不同格局和两种发展路径,折射出全球市场重心的迁移和新兴力量的崛起。
深挖东京车展的衰落,不妨看看这背后的蛛丝马迹。从上世纪50年代创办起,东京车展开创了亚洲车展的先河。千万日本家庭曾通过车展了解全球汽车的最新进展,也为东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睛彩。1999年,展会观众人数达到140万,创下世界纪录,东京车展一时间成为全球顶级车展法兰克福与底特律的并驾齐驱之作。
但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技术变革、消费者兴趣的变化让传统车展逐渐失去魅力。2025年,东京车展参展人数跌破50万,甚至不及巅峰期的三分之一。时间线拉长来类似的情况并非东京独有:2019年,底特律车展吸引了77.4万观众,而2025年的这一数字缩水到了27.5万;日内瓦车展则直接取消,令人唏嘘。显然,全球车展“集体褪色”成为一种潮流。
若将目光从辉煌到落寞的传统车展历史拔高来究其根本,这其实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趋势与重心迁移的结果。近年来,电动化、新能源化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新主流,而传统车展却与车企的“市场优先”策略不符。谁会愿意在一个那些巨头纷纷缺席、热度大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尖端成果呢?反观上海车展等新兴车展之所以“火”得不行,是因为全球重要车企都知道,电动化市场的未来在东方。
在一片颓势中,东京车展的举办似乎给人一种“守住最后阵地”的意味。日本主流车企仍在借各种高科技概念车撑场,但这似乎暴露了更多问题。如何评价这些展台?有人说这是“还停留在上世纪的幻想”,也有人辩称他们“另辟蹊径”。丰田展出了其推迟到2027年量产的固态电池技术,并吹嘘其十分钟快充、千公里续航的潜力。但问题是,在时间、量产规模上远远不如全球广受认可的锂离子电池,丰田的这一发展方向能否真正赶得上电动化转型的大潮呢?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日产和铃木展台。日产的混动车型虽然技术成熟,但早已失去竞争力;铃木的本土K-Car车型,面对比亚迪的K-EV等经济型纯电动车,显得更新意乏力。而这种企业选择背后的原因既有技术保守,也有商业逻辑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凭借大量正因价格和智能科技优势逐渐攻入市场。
是危机还是机遇?这场展会在一些业内人士早已不再是“改变历史的大秀”,更多的是“例行公事的舞台”。
真正让东京车展成为全球讨论热点的,还是中国车企的强势突围。比亚迪这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新名片”,不仅在2025年的东京车展上吸引了海量关注,更是在日本本地市场掀起了真正的雪崩效应。用比亚迪U9和K-EV等创新车型比喻“鲶鱼”毫不夸张。单单是元PLUS一款车型,就让比亚迪在当地市场实现了销量总和超越之前两年的壮举。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比亚迪背后所代表的完整产业链能力。其自行研发的刀片电池已经通过了全球多项安全测试并出口海外,在全球范围内的热管理系统市场更是占据一半以上份额。换句话说,比亚迪依靠的不仅是车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技术体系、供应链网络与全球产业生态。
而这正是东京车展最值得警醒的地方:它原本被认为是展示日本车企技术储备的地方,但2025年,这个曾经的“舞台主角”却被比亚迪抢去了大部分风头。
尽管比亚迪在此次车展大获全胜,但反观整体汽车业的未来,却又让人对东京车展的“消退”有些许遗憾。表面上,东京车展的延期转型为“日本移动出行展”,似乎让展会本身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形态。然而残酷现实摆在眼前:如果不能跟上全球电动化浪潮,传统车展无论怎么变,都很难挽回观众的热情。
日企的固态电池与氢能储备,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倘若多年后氢能有所突破,日本车企未必不能在能源技术上实现“后发制人”。但问题是,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正在围绕效率与速度开展。日本车企的应对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而东京车展,“守旧”的阵地,最终的命运又会如何?
从东京车展到全球车展,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衰落浪潮。在车展的舞台上,日本车企坚持以技术路线慢行其道,这看似值得尊敬,但实际上,只靠固态电池的承诺并不足够。比起展台上华丽的概念车,日本车企更需要的是像比亚迪这类的效率与产出:快速的电动车型推出速度、快速的市场反应、以及与全球经济脉搏更趋近的步伐。简单来说:若行业变革面前不转型,不“换道”,无疑是被淘汰。
看完东京车展的现状和中国表现,我想问各位读者:你认为中国电动车风头正劲,是日系车的沉疴守旧成就了中国车企,还是全球市场选择了更高性价比的汽车品牌?未来全球舞台上,究竟谁才能成为主流?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