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估计不少关注车的朋友都听说了,那就是上汽集团搞出了一个大新闻。
他们推出了一款叫MG4的新能源车,最让人惊讶的不是外形多好看,也不是配置有多高,而是这台车宣称用上了一种叫做“半固态电池”的东西,而且价格可能直接打到了九万块钱以下。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太相信,觉得是不是厂家在宣传上玩了什么文字游戏。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固态电池这种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词,怎么也得是三四十万往上的高端车才敢想一想的东西,现在怎么突然就降到十万块以内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又意味着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聊一聊。
要想搞明白这件事为什么这么轰动,我们得先说说现在市面上电动车用的电池是啥样的。
绝大多数电动车,不管是十几万的还是几十万的,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装满了特殊化学液体的金属盒子,电流就是通过这些液体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跑动,从而实现充电和放电。
这种电池技术很成熟,成本也控制得比较好,所以电动车才能越来越便宜,走进千家万户。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安全性问题。
因为里面是液体,而且是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液体,所以在受到剧烈撞击、穿刺或者出现短路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热失控,也就是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的电池起火、自燃。
另外,这种电池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尤其是在咱们北方,续航里程打个对折都是常事,车主们心里都挺没底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一种更理想的电池,叫做“全固态电池”。
顾名思义,就是把电池里所有的液体都换成固态的材料。
这样一来,它就像一块高能量的“压缩饼干”,从根本上杜绝了漏液和燃烧的风险,安全性大大提高。
而且它的能量密度更高,耐低温性能也更好。
可以说,全固态电池是电动汽车的终极发展方向。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遥远,这种电池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成本高得吓人,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大规模生产然后装到车上卖给普通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像丰田、宁德时代这些行业里的顶尖玩家,给出的时间表也都是好几年以后了。
那么,上汽这次搞的“半固态电池”又是什么呢?
它其实就是介于“全液态”和“全固态”之间的一种过渡方案,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
它并没有完全去掉液体,而是把液体电解质的比例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据说只有5%左右。
这就像一杯原来是纯果汁的东西,现在被做成了浓稠的“奶昔”或者“冰沙”,固体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可燃的液体少了,电池自然就安全多了。
上汽敢做那个“针刺实验”,就是用一根钢针直接把电池扎穿,结果电池既没有冒烟也没有起火,这基本上就给车主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电池自燃的恐惧。
其次,它的性能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根据公布的数据,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80Wh/kg,能支撑MG4这款车跑出比较扎实的537公里续航。
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解决了北方用户的“冬季焦虑”。
在零下20度的严寒天气里,它的续航还能保持在90%以上,这对于以前一到冬天就感觉车子“虚弱无力”的电车车主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技术这么好,大家肯定会想,那价格一定不便宜吧?
这恰恰是上汽这波操作最“狠”的地方。
他们没有把这项新技术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噱头,放在几十万的旗舰车型上,而是直接用在了一款主打大众市场的MG4上,并且把价格门槛定得这么低。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了,而是用技术优势来重新定义市场规则。
当别的厂家还在为如何平衡成本和性能而苦恼时,上汽直接拿出了一套既先进又可能很便宜的方案,这让竞争对手们怎么跟?
当然,也有人会怀疑,这会不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一个宣传策略?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上汽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这项技术的背后,是一家叫做“清陶能源”的公司,它在国内固态电池领域是响当当的专家。
上汽很早就和清陶进行了深度合作,现在两家更是直接成立了合资公司,建了工厂,目标就是要把这种半固态电池大规模生产出来。
MG4只是第一款搭载这个技术的车,未来上汽旗下的智己、飞凡、荣威等品牌都会陆续用上。
这表明上汽的决心,是要把这项先进技术普及开来,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而不是把它当成少数人的专属。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强大的产业自信,我们不仅能研发出尖端技术,还能把它做得足够便宜,实现量产。
说到底,车子好不好,光看电池也不行,还得看车本身怎么样。
MG4这款车本身的产品力也相当不错。
它虽然车身不大,只有4米4长,但它的轴距做到了2米75,这是一个很出色的数据,意味着车内的乘坐空间,特别是后排腿部空间,会比很多同级别的车都要宽敞。
而且它采用了后轮驱动的布局,这在十万级别的家用车里是非常罕见的,能带来更好的驾驶乐趣和操控性,7.5秒的零到百公里加速成绩也足以秒杀同价位绝大多数车型。
再加上现在流行的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华为的智能座舱,可以说,在配置上,MG4给得非常足。
把这些东西,再加上一块革命性的半固态电池,全部打包在一起,然后用一个可能不到九万的价格卖给你,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所以,上汽的这步棋,眼光放得非常长远。
它不仅仅是为了在10万级市场掀起波澜,更是为了实现几个更深层次的战略目标。
第一,是实现电池技术的自主可控,把电动车最核心的部件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再过分依赖外部的电池供应商。
第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引领成本革命,他们后续还计划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目标是把电池成本做得比现在最便宜的磷酸铁锂还要低,如果真能实现,那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第三,是借助这项技术来提升品牌形象,尤其是在海外市场。
MG这个品牌本身就在全球卖得很好,现在有了“安全、耐用”的半固态电池作为技术标签,无疑会增强它在欧洲等发达市场的竞争力,让“中国制造”的汽车以技术实力赢得世界的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