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那天不算热,但空气里有股子要爆炸的味儿——东风奕派科技和华为坐在一张桌子边,聊着未来造车的大事。
不是那种礼貌寒暄,而是直接摊开底牌,把研发、生产、销售、用户体验全绑成一个大礼包,还在地图上标了个红圈:2026年首款新车亮相。
三年的开发周期,在汽车行业就像用百米冲刺跑马拉松,看得人心口发痒。
有人说,那场面更像两位老战友复盘战役。
杨青对面是任正非,茶杯冒着热气,手下铺开的计划书几乎能盖满整张桌子。
我忍不住脑补,他们拿激光笔指来指去:“这块我们搞智驾,这块你们做鸿蒙座舱,中间留给创新实验室。”
这种谈话,不带虚头巴脑,就是实打实地把压箱底的技术往外掏,比拼谁能拼出让消费者尖叫的新玩意。
其实故事早就埋了线索。
去年1月他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那时候项目还只是个代号叫DH的小苗,说的是中高端智能化车型;几个月后就在武汉搞渠道启动会,用华为的新零售打法,不单卖车,还教终端怎么运营,就为了将来上市时别掉链子。
这招很懂行,现在新能源市场早过了“推新品就有人买”的阶段,你哪怕客服回消息慢半拍,都可能被网友截图挂出来吐槽。
成都成立专门公司负责生产,是另一颗加速器。
从智能辅助驾驶到鸿蒙座舱,再到泛场景AI应用,他们想让车辆不仅懂路,还懂你。
有次我跟朋友聊具身智能,他笑问是不是那种帮你关窗户顺便提醒带伞,我说差不多,只不过放进车里,它就是那个永远知道下一步该干嘛、不抱怨也不会累的副驾驶。
如果真做到这一点,比豪华内饰更容易俘获人心——毕竟每天陪你的,是功能而不是镀铬装饰条。
技术硬货方面不用太担心,他们选的是乾崑ADS 4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5。
截至去年年底,这套系统已经有50万真实用户,总行驶里程超过14亿公里。
这数字摆在那里,比任何广告词都管用。
我一直觉得现在新能源竞争已经从价格战转向算法之争,谁家的智驾稳准狠,就离胜利近一步。
不过中国消费者嘴刁得很,你给他沉浸式座舱,他第一句话可能是:“Wi-Fi信号够吗?”
然后才考虑掏钱,人性化落地才是真考验。
奕派还有个挺大胆的玩法——KOC共创机制,让真实用户提前参与设计品鉴。
这风险大,因为真实反馈比专家评论毒多了,有品牌请粉丝测概念车,被一句“方向盘丑”逼得返工改模。
但敢这么玩,也说明他们真想避免闭门造车,新疆火焰山70℃高温测试也是同样思路:极限环境验证稳定性,对消费者来说,比宣传片靠谱,因为没人愿意花几十万买回来发现夏天暴晒屏幕黑屏。
至于这辆联合打造的新车型能不能改变市场格局,我偏乐观,但也留点现实主义空间。
不排除它成为行业标杆,因为背后的协同模式完整,从研发链条打通,到生态服务延伸,在国内确实少见。
而且别忘,高科技标签与民族品牌认同感绑定越来越紧,一辆既是国产血统又塞满全球领先技术的新车,很容易被赋予超越产品本身的意义,它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时代参与感——但最终还是要靠实际使用体验撑腰,否则再漂亮的话术都是纸糊灯笼,下雨漏光。
发布当天我基本能猜到现场氛围,会有人冲去交订金,也会有人双手插兜站在人群外等别人踩坑。
当年某品牌第一次推出自动驾驶功能,被网友调侃“敢用的人都是勇士”,如今这些技术进入可靠区间,可公众心理依旧需要时间适应。
在安全问题上,大多数人的容错率比手机软件更新低多了,一旦出事,即使概率再小,也足以影响大众判断,这是厂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
想到这里,又联想到理想刚推增程电动时,被质疑“不纯粹”,结果销量一路攀升;蔚来坚持换电模式,同样经历怀疑与狂热支持之间反复摇摆。
这些故事背后的共同点,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快,但接受新理念的人群分层明显,有些人在乎性能参数,有些只关心充电方便,还有一些追求炫酷体验。
这意味着即使奕派-华为合作新车表现惊艳,也难免面对不同圈层截然不同的话语环境,其中既有赞美也一定伴随挑刺声,这是成熟市场必经过程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2026年的发布现场真的按他们设想那么完美呈现,那一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辆崭新的中高端智能化车型,更是一记敲响行业神经的大锤。
而等真正开上街以后,每一次红绿灯前并排停车时,你可能都会听到隔壁司机探头问一句:“这是东风和华为一起做的吗?”
至于答案嘛,就留给时间吧——毕竟好戏最好是在路上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