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星纪元ET上市那会儿,单月交付破4000台——这是奇瑞集团历史上,新车上市首月交付量的最高纪录。可没过多久,首批车主就开始“炸锅”了。智能化拉胯、细节做工翻车、中控设计反人类……作为曾经在星途工作过的“老奇瑞人”,我看着黄招根带着团队苦熬三年,从星途无人问津到星纪元高调登场,再到如今的内部大调整,心里五味杂陈。但这一次,黄招根或许终于等来了真正的转机。
黄招根的“三年苦战”:从烂摊子到星纪元
2022年6月,黄招根接手星途时,那真是个“火坑”。品牌成立三年,销量常年在月均几千台徘徊,经销商网络稀疏,团队士气低迷。他上来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双网共修”,让奇瑞的售后网点也能服务星途车主;二是设立芜湖总部,把上海团队和奇瑞总部“焊”在一起。
说实话,“双网共修”一开始我也有疑虑——高端品牌用大众品牌的售后,会不会掉价?但黄招根算了一笔账:客户买你车,最怕的是坏了没人修。星途网点少,服务半径大,客户抱怨多,信心就崩了。让奇瑞售后兜底,等于给客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招看似“降格”,实则精准打中了用户痛点。我身边就有朋友,本来犹豫要不要买凌云,听说售后能去奇瑞4S店,立马下单。
而芜湖总部的设立,更是从根子上解决了“内外有别”的问题。上海团队再高端,技术、供应链、生产都靠芜湖。两地分居,沟通成本高,文化隔阂深。黄招根强制双总部联动,虽然让一些上海员工“不爽”,但研发、生产、营销的协同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了。
2023年,星途全年销量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超120%。这成绩,放在两年前,谁敢信?
星纪元为何“高开低走”?问题出在哪儿?
可好景不长,星纪元系列一出,画风突变。
星纪元ES,黄招根原本对外放风“18万起”,结果上市直接干到24万起。这6万块的“加价”,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来自集团高层的决策干预。据内部消息,当时分管星途的高新华(奇瑞CTO)在定价和产品定义上有直接话语权。一个技术出身的领导,看待市场,第一反应往往是“我们的技术多牛”,而不是“用户愿意为这技术付多少钱”。
我试驾过星纪元ET,外观确实大气,风阻系数低至0.23,这数据比很多新势力都漂亮。但坐进车里,那个中控大屏的布局,真让人“血压升高”。功能按键全塞进二级菜单,开车调个空调都得低头点半天。我问销售:“就不能改?”对方苦笑:“这是研发定的,没备选方案。”
更头疼的是智能化。ET上市时热度爆棚,但首批车主反馈:车机卡顿、语音识别不准、辅助驾驶体验差。我认识一位ET车主,高速上L2级辅助驾驶突然退出,吓得一身冷汗。技术再先进,稳定性跟不上,就是“纸上谈兵”。
黄招根成了“灭火队长”,可问题源头在研发端,而研发负责人还是他的顶头上司。这种“销售向技术低头”的局面,注定让产品离用户越来越远。
这次调整,是“降格”还是“重生”?
最近,星途事业部被并入奇瑞国内事业群,由李学用分管。网上一片“星途被降格”的论调。但我觉得,这可能是黄招根等了三年的“解套”机会。
李学用是谁?捷途出身,营销老将,和黄招根一样是“销售系”出身。当年黄招根还是奇瑞销售负责人时,李学用还是他的下属。两人同根同源,沟通成本低,决策效率高。更重要的是,李学用懂渠道、懂用户、懂怎么把车卖出去。
这次调整后,黄招根在产品定义、定价、营销策略上,会不会有更多话语权?如果销售端终于能“反向影响”研发,那星纪元系列的未来,才真正有希望。
星纪元ET vs 竞品:谁更懂中国家庭?
我们拿星纪元ET(后驱版,28.8万元)和两位对手对比:
比亚迪仰望U8(相近价位:30万+)
比亚迪强在三电技术,刀片电池安全性高,DM-o混动系统省油又有力。但U8偏硬派,舒适性一般,智能化也偏保守。
星纪元ET优势在空间和舒适性,空气悬架+CDC,过减速带如履平地。但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比比亚迪差一截。
小鹏G9(后驱智享版,26.39万元)
小鹏的强项是智能化,XNGP辅助驾驶国内第一梯队,语音交互丝滑。但G9内饰质感略显廉价,隔音一般。
星纪元ET内饰用料扎实,隔音好,但车机卡顿、语音识别慢,用户体验“降维打击”。
一句话总结:星纪元ET是“硬件优等生,软件后进生”。
用户真实反馈:爱它,也恨它
我采访了一位星纪元ET车主,老李,45岁,企业中层。
他说:“我买ET,就是看中它的静谧性和舒适性,跑长途不累。但车机太拉胯了,导航经常卡死,语音助手‘智云’跟个木头人似的。我跟客服反馈过三次,到现在还没解决。”
另一位哪吒车主老王对比说:“黄招根在哪吒的时候,能把V系列做到月销过万,靠的就是‘用户驱动’。现在星纪元的问题,不是他不懂用户,而是他没法做主。”
未来怎么看?星途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
星途的底子不差:产品力有,团队有战斗力,渠道在扩张,用户口碑在回暖。缺的,就是一次“放权”和“协同”。
如果这次调整能让黄招根真正掌握产品定义权,让销售和研发形成良性互动,那星纪元完全有可能“翻盘”。比如:
下一代车型能否提供中控布局选装?
智能化能否引入第三方方案(如华为、地平线)加速迭代?
定价能否更贴近市场,而不是“技术自信”?
这些问题,答案可能就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
写在最后
黄招根苦熬三年,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体制所困。这次调整,表面看是“降格”,实则是“归位”——让懂销售的人管销售,让懂用户的人做产品。
星途星纪元,还有机会吗?我认为有,但窗口期不会太长。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如果星纪元降价3万,你会考虑入手吗?
你更看重一辆车的“硬件实力”还是“软件体验”?
你觉得黄招根这次,能真正“掌权”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个花絮:当年我在星途办公室,黄招根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桌上常年放着降压药。这样的管理者,值得一个逆袭的机会。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