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铁皮门还留着斑斑锈迹,划痕大致朝工人们午休靠的方向延展,像是某种机械自尊的断裂痕。拆卸班留下的沉闷敲击声在空旷库房回旋,组装线上的灰尘随着脚步扬起,又缓缓落回。最后一组T300轮胎旁还残留着工人半月前遗落的饭盒,里头有几粒硬掉的米饭。你要是站在这儿,会不会也发愣地想:这一地狼藉,和一台车的寿终正寝,哪个更刺鼻?
很多人以为,众泰早就化作历史尘埃,成了“山寨车”的一个冷笑话。但它,还没有盖棺——只是越来越像个游魂。2022年被誉为“复活”的节点,公司竖起了“复工复产”的旗帜,总装线重新发出了声响。可惜,现实是把旧螺丝扣进新铁皮,再高喊几声理想主义——复产的T300,市场“年销一万台”的目标,最终如肥皂泡破灭。强制拆线,不过是最后一张腾挪空间的红砖被踹倒,2024年产量0,销量可怜,2025年连复工的前景都悬在半空。
业务公告措辞平静,“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风险”——不确定性,其实是确定的,只是不方便写成公告标题。这是我最不喜欢的职业用语之一。它像法医报告里的“生前有呕吐物残留”,并不讨论生还的可能,只告诉你结局早在铺垫里种下。
如果拉开视角,用旁观者的冷眼:“一条总装生产线、唯一复工能力、被强制执行拆除。”这些信息拼在一起,就是一组标准的案件特征。案件性质并不复杂,动因也并不稀奇。众泰本就是靠在夹缝中逡巡,前路泥沙俱下。国内汽车市场这两年像在跑马拉松,前面是内卷赛道,后面还有新能源的收割机,变现慢、投资重、用户挑剔,叠加政策迷雾,哪怕花式“借壳还魂”,留在牌桌的门槛越来越高。
众泰自救的故事挺能触动冷静观察者的好奇心。2022年号称“实现出口”,要把T300卖进中东市场——模型、理念一个不少,缺的是引力。销量数据一行一行往下走:502辆、111辆、再到14辆。这是一个逐渐冰点的统计表,堪比冬季河面上的裂缝,没人愿意在上面多站一秒。对不起,市场从不宽容,尤其对那些原地踏步的旧车,更不会留情。
讨论原因,选项繁杂:有资金断裂的宿命,有产品老化的无力,有模式陈旧的谢幕。一些人归咎于“内卷环境”,有人从“山寨标签”找补救药,有人怪管理层嗅觉迟钝。其实,用“在产业升级和消费重新分层的时代,你抱着2018年的思路站到2024年,这就像拿诺基亚老手机刷短视频”,图样,图森破。
到这里,总觉得自己站在案发现场胡乱串场,把数据与“证据”抖落在塑料膜以外,姿态未免冰冷。可现实比我还要绝情,众泰这条生产线,无论拆与不拆,都只是“成为”不是“变活”。产业回魂,从不是靠拆线或复线能实现的。
话说回来,复工复产也好,外贸出口也罢,归根结底这都是用钝刀拉肉的自救。众泰其实是被时代进程裹挟着走的人,他在牌桌下找筹码的时候,旁边已经成了无人角落。有人曾问,这个行业到底有多卷?回答是,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造车。黑色幽默至此沦为冷知识,没人再去呵呵一笑了——因为这是真刀实枪的淘汰,不是段子。
有时候,行业更像一道残忍的选择题:你不断努力,但只要社会变化快过你努力的速度,你依然还是会落在后面。让资本再滚一次库,让设备再重新润滑一次轴承,难掩整个厂区的老化与疲软。官方报告再怎么“持续经营能力存有不确定性风险”,也不及员工们走出工厂的那一回头更直白。哪里还想得起“山寨大王”当年呼风唤雨的日子?恐怕只剩造车新势力们,偶尔拿它举一反三,自嘲这条路有多少坑。
拆还是不拆,救还是不救?生产线之下,是人的生计、城市的产业布局、行业的进化。每次挂牌拍卖、每条设备装车外运,背后都系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博弈。法条定义里,这只是资产处置,然而现实语境下,这更像是一场没有观众的收官大戏。
众泰的失败,是不是必然?其实,谁也不能替未来下定论。也许下一个倒下的不是它。也许,正是大浪淘沙才能逼出市场的创新。只是,旧桥塌了,新桥修好前,在淤泥里等渡的,除了企业,还有那些试图重启人生的普通人。
最后一个问题说出来或许不合时宜:如果允许政策护航、资本加持、社会宽容,有多少个“众泰”可以被二次复活,产业又能撑得住几次“逆转”试验?这个问题,可能比生产线拆与不拆,更值得等一等看答案。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