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晕车真因揭秘!不是加速快,这功能才是罪魁祸首!

各位老铁们,用车社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晕车”这件让人头疼的事儿!

啥?

你说你晕的是赛博朋克风的游戏?

得,咱今天说的可不是那个,而是电动车!

电车晕车真因揭秘!不是加速快,这功能才是罪魁祸首!-有驾

最近不少朋友吐槽,说“一换上电车就感觉找不着北,换回燃油车立马生龙活虎”,这到底是什么状况?

难道我们的身体构造,和燃油车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契合度?

先别急着下定论,也别忙着给电动车贴上“晕车制造机”的标签。

这事啊,可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你一个人在经历。

咱们得好好剖析一下,这电动车开起来让人晕头转向的,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我一位开了好几年奥迪e-tron的老友,最近跟我大吐苦水:“用车社,你可知道?现在跑网约车,最怕听见乘客说晕车!起初我还以为是自己开车技术生疏了,后来才发觉不对劲,换回燃油车跑,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

这番话一出口,我顿时来了兴趣。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直接关系到咱们老百姓的出行体验啊!

莫非,电动车真的天生就携带了“晕车基因”?

依我看,这事儿的根源,还得从人体的平衡机制说起。

咱们之所以能站得稳、走得直,全仰仗耳朵里的“前庭器官”和眼睛之间的默契协作。

简单来说,前庭器官负责感知身体的动态变化,而眼睛则负责观察周遭的环境。

只有两者协调一致,大脑才能准确地判断我们究竟是静止不动,还是正在移动。

驾驶燃油车时,发动机特有的轰鸣以及车身细微的震颤,都会提前给前庭器官“打声招呼”,让它有所准备。

但电动车就不同了,它实在是太安静了!

电动机运转时发出的声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一来,前庭器官就无法提前预知车辆是要加速还是减速,只能被动地承受身体的惯性冲击。

电车晕车真因揭秘!不是加速快,这功能才是罪魁祸首!-有驾

设想一下,你正襟危坐于一辆电动车内,车辆突然提速,你的身体骤然向后倾斜,此时前庭器官才手忙脚乱地向大脑汇报:“情况紧急!我们正在加速!速度很快!”而你的眼睛呢?

它们看到的是平稳静止的车厢,于是立刻反驳:“胡说八道什么?明明什么都没发生!”

这下可好,前庭器官和眼睛之间爆发了“内战”,大脑瞬间陷入混乱,接收到的尽是相互冲突的信号。

为了保护自身,大脑只能启动“眩晕保护机制”来表示抗议:“你们别吵了!我无法处理如此复杂的信息!”这正是许多人乘坐电动车时感到不适的真正原因——感官信息出现了冲突!

更令人感到不适的,是电动车那迅猛的加速性能。

要知道,电动机的特性就是扭矩瞬间爆发,起步时的推背感,简直堪比乘坐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我给你举个实际的例子,在一次实测中,电动车从静止加速到50km/h,竟然比同级别的燃油车快了整整2.3秒!

这短短的2.3秒,对于我们那脆弱的前庭器官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偷袭”!

猝不及防地来这么一下子,胃里立刻就如同翻江倒海一般难受。

聊到这儿,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了:“那么,这和动能回收又有什么关联呢?” 事实上,动能回收才是隐藏在幕后的“罪魁祸首”!

动能回收,原本是一项节约能源的先进技术。

它能够将车辆减速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从而延长续航里程。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为了更大程度地回收能量,许多电动车在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之后,便会立刻启动“制动程序”,产生一股非常明显的拖拽感,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拽住了安全带。

我认识一位驾驶大众ID.3的网约车司机,他向我抱怨道:“现在乘客总是责怪我刹车踩得太急,说我开车不够平稳!我真是太冤枉了!这根本不是我主动踩的刹车,而是车辆自己突然减速!”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某家汽车厂商曾进行过一项测试,结果表明,当动能回收被调整至最高级别时,乘客的晕车几率竟然直接飙升了47%!

特别是在拥堵的路段,车辆频繁地启动、停止,简直就像是对乘客的一种折磨,感觉就像是被塞进滚筒洗衣机里,不停地翻滚!

当然,并非所有的电动车都会带来如此糟糕的体验。

我有一位朋友驾驶着奥迪Q5 e-tron,他偶然发现,在将动能回收调整至较低级别之后,他的家人在乘坐他的车时,竟然再也没有出现过晕车的情况!

电车晕车真因揭秘!不是加速快,这功能才是罪魁祸首!-有驾

这说明了什么?

这有力地证明了,导致眩晕的真正元凶,正是动能回收系统所带来的那种如同“机械手刹”一般的突兀感!

或许有人会觉得难以理解,噪音不是会让人更加烦躁吗?

怎么反而能够预防晕车呢?

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关键因素:过度安静!

没错,电动车引以为傲的静谧性,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成为“帮凶”。

燃油车发动机所发出的声响,实际上是我们身体的“预警系统”。

那种特有的轰鸣,能够让身体提前对车辆的运动状态做好准备。

而电动车实在是太安静了,加速时悄无声息,乘客毫无防备就被摁在了座椅上;减速时也静悄悄的,缺乏轮胎与地面摩擦所发出的提示声。

安静原本是一项优势,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让感官系统陷入混乱的陷阱。

这就好比我们在观看恐怖电影时,如果我们明知道接下来会出现突然惊吓的桥段,并且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么实际感受到的恐惧感反而会降低。

但如果一部恐怖电影全程都保持静默,然后突然冒出一个恐怖的画面,那绝对会让人吓得魂飞魄散!

难道我们就只能默默忍受“晕电”所带来的折磨吗?

当然不是!

今天,用车社就来教你几招,让你轻松摆脱“晕电”的困扰:

第一招,驾驶模式是关键!

上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动能回收调整至最低级别!

例如特斯拉、奥迪等车型,都支持对动能回收的强度进行调节,能调低就赶紧调低!

电车晕车真因揭秘!不是加速快,这功能才是罪魁祸首!-有驾

千万别为了节省那一点点电能,而让自己和乘客都感到苦不堪言。

第二招,座位的选择也大有讲究!

尽量选择前排的座位!

因为前排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让眼睛更好地确认车辆的运动状态,从而减少感官冲突。

实在不行的话,就尽量注视着前方,不要总是低头摆弄手机。

第三招,保持通风状态很重要!

打开车窗,让呼呼的风声来“唤醒”你的耳朵!

如果仍然觉得不舒服,可以尝试闻一些橘子皮或者柠檬片,以此来缓解恶心想吐的感觉。

说到底,现在有些汽车厂商为了片面地追求更长的续航里程,不惜将动能回收调到最高级别,恨不得将每一丝能量都榨取干净。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乘客的实际感受,让乘客用“眩晕”来为他们所谓的“续航焦虑”买单!

这公平吗?

这合理吗?

因此,下次再乘坐电动车时,如果你感到不适,请毫不犹豫地告诉驾驶员:“师傅,把动能回收关了吧!” 为了自身的舒适体验,我们必须勇敢地说“不”!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汽车厂商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优化动能回收的策略,力求使其变得更加平顺、自然。

但总的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归根结底,电动化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如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好地兼顾乘客的驾乘舒适性,才是摆在汽车企业面前真正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难题,更体现了对用户体验的深切关怀!

各位老铁,你们在乘坐电动车时会感到晕车吗?

你们又有哪些应对“晕电”的好方法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分享,让我们集思广益,共同为汽车厂商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