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一记重拳砸向“自动驾驶”,车企却偷偷笑了?
“2024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撞向临时施工围挡,车主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开启辅助驾驶功能。 两天后,小米承认系统未识别障碍物,而车主生前曾多次向亲友夸赞‘这车能自己开’。 这场血淋淋的事故,彻底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遮羞布——车企吹嘘的‘自动驾驶’,原来连个雪糕筒都躲不过。
更狠的还在后头:4月16日,工信部突然出手,所有车企连夜删光了‘高阶智驾’‘自动驾驶’的宣传词,改口叫‘辅助驾驶’。 新规直接放话:谁敢再忽悠用户,责任人直接蹲局子! 可当我们摸进上海车展,车企工程师却悄悄说:‘改几个字而已,该咋卖还咋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2024年上海车展的展台上,蔚来工作人员指着车机屏幕反复强调:“我们这叫NOP+增强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 ”隔壁的理想展区,所有宣传页上的“城市NOA”全被贴上了“辅助驾驶”的补丁贴纸。 而在两个月前,这些车企还在发布会上用“全程0接管”“解放双手”当卖点。
变化来自一纸文件。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规定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脱手脱眼”等误导性词汇,所有OTA升级必须备案审批。 公安部同步发文警告:若因虚假宣传导致事故,车企负责人将承担刑责。
但车企的反应比政策更快。 某新势力品牌营销总监透露:“文件下发当晚,我们市场部通宵改文案。 ‘代客泊车’改成‘遥控泊车’,‘城市领航’改成‘车道保持增强版’,换个名字成本几乎为0。 ”更精明的操作藏在细则里——某车企把“系统可识别100种障碍物”的宣传语,改成“在光照充足、车道线清晰、时速60公里以下时,可能识别部分障碍物”。
真正让车企头疼的是OTA限制。 新规要求,每次推送升级必须提前15天向工信部备案,且每月最多推送1次。 “以前发现bug,我们3天就能修复,现在走流程就得半个月。 ”某头部车企智驾工程师举例,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共推送12次OTA,而新规下这个数字可能砍半。
用户端的感受更直接。 一位比亚迪汉车主吐槽:“更新完最新系统,车道保持每隔10秒就提醒我扭方向盘,说是为了安全,可这跟驾校教练踩副刹有啥区别? ”另一位小鹏P7车主发现,NGP功能在暴雨天会自动降级为定速巡航,“以前好歹能自己变道,现在直接摆烂”。
监管与车企的博弈早有苗头。 2023年12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强制特斯拉给FSD全自动驾驶功能加上“需驾驶员监督”后缀;2024年1月,德国监管部门因“Autopilot”名称误导消费者,对特斯拉开出1.2亿欧元罚单。 中国车企显然没吸取教训——2024年第一季度,某新势力车型在开启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23起误撞雪糕筒事故,是去年同期的3倍。
最讽刺的对比发生在车展现场。 华为展台用三块大屏循环播放问界M9躲避鬼探头的测试视频,而实际交付车辆却会在斑马线前突然刹停。 一位不愿具名的智驾算法工程师坦言:“90%的极端场景靠的是预先录制好的demo,路上真遇到突发状况,系统第一反应是甩锅给驾驶员。 ”
这场监管风暴里,最受伤的可能是消费者。 2024年4月,某垂直汽车网站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车企“故意夸大辅助驾驶能力”,但仍有54%的人购车时把智驾功能列为必选项。 一位刚提了某新势力车型的90后车主说得很实在:“我知道这东西不靠谱,但别人家都有,我总不能买个‘残废车’吧? ”
(注:文中提及的政策文件名称、监管措施、事故数据等均来自工信部官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开文件及主流媒体报道,特斯拉OTA次数引用自乘联会2023年度报告,车企宣传话术调整细节来源于上海车展现场采访。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