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两年新能源车圈的走势来看,造车新势力日子非常难过这是事实。要说2015年前后成立的小鹏、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我是真觉得他们其实是踩着中国这轮新能源东风把自己推起来的。刚开始那会儿,确实也起了点带动作用,给传统车企敲了警钟,但现在想想,对产业链的实际贡献真不大。说穿了,这三家就是把手机行业那一套拿来使,什么轻资产、品牌营销,然后靠着资本市场大量融资,最后变成了有点类似组装厂的角色。哪有什么硬核的技术创新?就装配一组东西,搞个好看的外壳,剩下的靠嘴皮子宣传,这能行多远呢?
你要说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算法这些核心技术,他们压根没有啥前瞻布局。全世界这块正在往一两家顶级企业集中,最典型就是华为系——人家鸿蒙智行那自动驾驶做得,比小鹏蔚来理想都扎实。你们这帮新势力有点小创新,人家主机厂要用也分分钟能用,这点技术门槛根本无法形成竞争壁垒。再加上电池,比亚迪、宁德时代在这整个新能源赛道里,那就是巨无霸。人家从上游原材料挖掘到下游制造,链条拉得又齐全又牢固。小厂就组装点东西,这点事,比亚迪、吉利、奇瑞早都干透了。这么多环的事,你除非回到十年前重新来过,否则根本打不过人家。
其实现在谁都明白,新能源车最后就是比拼技术、成本和服务。你没了技术竞争力,中高端市场根本混不下去,只能去搞什么产品设计花样、和别人互打价格战。这就像家电行业那点套路,没核武器,只能做点造型创新,加点新花头,然后就靠着价钱便宜来卷。结果呢?你和吉利、奇瑞、比亚迪这些真正懂成本控制、有体系的企业在底端混,卷来卷去最后就变成了一家壳公司。新势力们最后能剩啥?说实话,也就是靠个别网红爆款撑场面,真要做一两年,“20万+”的市场份额早就被淘汰出局了,最后只会变成组装厂,资本市场说砍就砍。
你说新势力搞什么品牌降级、打价格战,短期内是能把销量抬上去的。可惜只能是个短命鬼,割的是最后一波韭菜。花两三百亿买来的三四万辆销量,都是营销费烧出来的,一旦遇着资本市场风向变了,投的钱不到位,销量立马掉崖。你猜这个行业后头会发生啥?继续降价、继续打广告,一轮又一轮恶性循环。过去两年,市场教训了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大伙对各种套路营销已经免疫得不行。到明年后年,可能同样三四万辆的销量,你得花五六百亿广告费去砸,完全是赔本卖吆喝。
你再看人家华为系,现在4S店服务做得什么样?车主去体验,满意度全上去了。小鹏蔚来理想想跟上,照着学还得投入大钱。结果是啥?大家把这玩意变成行业标准了,反而变成新势力的包袱。很多新势力是真的不敢卷服务了,卷就得变重资产,烧的都是实打实的现金流,没有底子的,立马翻车。搞来搞去,终究回归到本质——不管你怎么打广告,核心资产和技术才立得住。
老百姓买车,看重啥?技术靠谱,品牌靠谱,售后靠谱。这些新势力不是不努力,是起步一开始想简单了,妄想着汽车行业能抄手机产业的作业。“手机组装厂+互联网思维”这套路早就玩烂了,尤其你在中国这种汽车产业链最齐全、竞争最激烈的环境下,下场真是一地鸡毛。钱烧了,一堆无用资产。做汽车,稳定性和持续性第一,光靠市场热度、资本吹捧扛不住多久。
再说具体一些,新势力这一波降价之后,接下来还能靠什么挣钱?说实话,前期烧钱烧成那样,好多人以为能够快速造血优化,现实却是连基础的产能设施都没办法完善。产能、服务、零配件渠道都要跟着资本投入,跨不过去的坎全都来了。烧的钱翻倍,结果维持的还是有限的销量。从用车周期来说,一台车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如果你买的车品牌熬不到那个时候,厂商倒闭了,售后停了,这车立马就变废铁,谁还敢去买?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家都怕成接盘侠,销量立马就掉下来。
还有一点,吉利、奇瑞、比亚迪这些老对手在20万以下市场厮杀多年,现在供应链、成本控制、渠道拓展各种能力都拉满了。两三百亿买三四万辆销量,消费者不会一直买账。人家传统品牌花不到一半的钱,稳定的售后和品牌信誉,靠规模上压下去,大家后续只会越来越难。
核心竞争优势不能只靠外观和概念营销。这一套方式只能玩一玩新鲜感,长期根本无命。还有一点现象——奇瑞、吉利、比亚迪每年新车上市、更新结构、优化服务,成本摊薄,技术越做越厚实。新势力用全部家当砸市场,五六年之后,仗还没打赢,后续投入拉不上来,立马又要跌回去。
实际上消费者心智成熟了,现在买车也都愿意选大品牌、知名品牌。售后服务差的,小问题没人处理,谁还敢买?你要是光靠低价冲量,必然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没有核心技术,别指望长期立足。
看如今这格局,新势力最终发展空间在哪里?大概率就是被“组装厂化”,被大厂收编。未来竞争剩下的,就是比拼供应链、成本、服务和技术平台。再往前,产业链不自建,从电池到芯片没有一条链条能压住场,最后顶多沦为别人产业链底下一个小小的零部件装配厂。资本市场的耐心不会太多,看着你没新故事,没有增量空间,估值摔得比大佬的脸还快。
说到底,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太快,新势力们抱着一夜暴富、轻资产流量思维,把钱烧在营销和渠道上,没有沉下心做技术、做核心供应链。现在回过头看,没留下能“打江山”的家底子,反而越来越像百货商场或者广告公司。未来这几年,等等市场回归理性,还没死掉的新势力要想活命,只能接受行业的“降级”:要么彻底沦为廉价组装厂,要么被大厂合并。再想“高端化”,那是不可能的。
根本没那么多资本支持他们无限烧钱搞市场,没有硬技术抗衡主流大厂,最后一定是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规律,谁也躲不掉。用脚投票的,是越来越理智的消费者,也是只认真东西的资本市场。到最后,谁技术稳、服务好、用户体验到位,谁才能笑到最后。行业的游戏才刚刚开始,洗牌还会接着往下走。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