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你们发现没有? 现在想买辆25万左右的家用SUV,选择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但仔细一看,这个市场简直成了“神仙打架”的战场。 理想L6每个月稳稳卖出一万多辆,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更是月销两万以上的常客。
而华为系的问界,虽然M9在50万以上的市场稳坐头把交椅,但偏偏在20-30万这个最走量的价格带,表现一直不温不火。 M5和M7的销量时常在四五千台徘徊,和对手比起来差距明显。 这下,华为和赛力斯坐不住了。
明年二季度,问界就要打出他们的新牌,问界M6。 这款车瞄准的就是25万这个核心价位,同时提供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 有意思的是,M6来了,但问界并不打算停掉M5,而是想让M5、M6、M7三款车一起,在20-30万的市场里形成“组合拳”。 这不就是要在小米、理想、特斯拉的地盘上搞一场“集团作战”吗?
问界现在的销量结构很奇怪,像个“倒金字塔”。 最贵的M9和M8反而卖得最好,M9在50万级市场里都是第一,上半年净推荐值高达85.2%,保值率也有82.2%,成了“口碑王者”。 但根基庞大的中端市场,问界却显得有点脚软。 相比之下,别的品牌大多是价格越低销量越大的正金字塔结构。 这种反差让问界必须在中端市场有所作为。
问界M6的切入,直接对准了理想L6把守的阵地。 去年问界M7和理想L6在销量上咬得非常紧,全年累计销量都在19万辆左右,差距微乎其微。 到了今年10月,问界M7卖了16071辆,理想L6卖了9680辆,如果再加上理想i6的5775辆,两个品牌在这个价位的竞争依然胶着。 M6的到来,就是要从理想L6那里抢份额。
除了理想,这个市场里还有特斯拉Model Y这样的巨头,以及小米YU7这样的新晋高手。 特别是小米YU7,作为华为老对手的产品,它的成功肯定刺激着问界必须加强火力。 问界想用M6、改款M7和未来的新M5,在这个红海市场形成更密集的火力覆盖。
为了给M6铺路,问界已经调整了策略。 新款M7在9月发布后,起售价提到了29.98万元,而M5的顶配价格定在24.98万元,这样就在中间硬生生给M6留出了一个5万元左右的价格空档。 这个操作意图很明显,就是让M6去扛起25万级家用SUV的大旗。
关于M6本身,目前透露的信息显示,它的车身尺寸可能控制在4.8米左右,轴距接近3米,这个尺寸介于M5和M7之间,目的是在空间和城市驾驶便利性上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精准打击家庭用户对“恰到好处”空间的需求。 在智能化方面,华为的技术是问界的底气,M6预计会搭载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和鸿蒙座舱。
问界品牌在鸿蒙智行生态里,目前是产销能力最强的。 问界M8上市时,订单火爆,问界的供应链体系支撑它在6月实现了单月交付超2.1万辆,展示了不错的产能和交付能力。 这种可靠的产能和高效的交付体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本身也是一种硬实力。
不过,在20-30万区间,问界并非没有挫折。 比如同属鸿蒙智行、主攻25万内SUV市场的尚界H5,上市后的销量(如10月销售6284辆)与之前预售阶段的高订单量形成反差,市场表现未达官方预期。 这也说明,即便有华为技术背书,在这个价格带取得成功也并非易事。
赛力斯整体的势头还不错,今年10月的新能源车销量超过了5.1万辆,同比增长了42.89%。 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都有可观增长。 如果问界能在20-30万的市场打开局面,对其整体发展无疑至关重要。
问界M6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非常务实和理性。 他们认可华为技术的价值,但也意识到“华为技术”并不等同于“问界独家”。 问界M6需要在“华为技术背书”、“实用属性”和“可靠的交付保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脱颖而出。
这场25万级家用SUV的混战,因为问界M6的加入,局面会更加复杂。 问界、理想、小米、特斯拉等品牌将在技术、产品定义、用户体验和供应链效率等多个层面展开更全面的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