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西遭专利“狙击”:海外狂飙下的中国制造“卡脖子”之痛

巴西里约热内卢第一商业法院一纸紧急裁定,如同平地惊雷:认定比亚迪在当地销售的电动汽车非法使用日本IP Bridge公司的两项4G通信技术专利,勒令其五天内全面停用。若逾期未执行,每日将面临约2.58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比亚迪巴西遭专利“狙击”:海外狂飙下的中国制造“卡脖子”之痛-有驾

这绝非简单的技术纠纷。法院裁决直指核心命脉——比亚迪涉案的4G通信模块支撑着车载互联、远程控制、在线升级等现代智能汽车的“神经中枢”。若禁令生效,热销车型的智能网联功能将骤然“失聪”,消费者体验面临断崖式下跌。更严峻的是,法院罕见要求比亚迪十天内提交详细销售数据及技术整改方案,将商业机密暴露在阳光下。这场诉讼的代价,远不止于可能的天价赔偿。

原告IP Bridge,一个令全球车企神经紧绷的名字。这家被业内称为“专利狙击手”的公司公开宣称,全球超85%车企已向其支付专利授权费,而比亚迪则被其锁定为“未付费玩家”。其商业模式精准而凌厉:手握海量通信专利,静待技术落地后发起突袭。这种“放水养鱼,择肥而噬”的策略,让高速扩张的车企猝不及防。

比亚迪巴西遭专利“狙击”:海外狂飙下的中国制造“卡脖子”之痛-有驾

此次专利狙击,精准命中比亚迪海外战略的“七寸”。巴西市场对比亚迪意义非凡:2025年6月销量达8,163辆,同比激增53%,跻身巴西品牌销量榜TOP 10;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5万辆,接近去年全年总量,稳居其全球第三大市场。正当销量一路狂飙之际,专利利剑骤然挥下,核心技术命脉被扼,为如火如荼的出海征程蒙上浓重阴影。这不仅是比亚迪的危机,更是中国车企集体出海遭遇“规则暗礁”的残酷缩影。

比亚迪巴西遭专利“狙击”:海外狂飙下的中国制造“卡脖子”之痛-有驾

更深层的警示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是否忽视了某些基础技术领域的长期积淀? 当我们在电池、电机领域高歌猛进,通信标准、核心半导体、高端材料等底层技术的高地,仍被国际巨头牢牢掌控。专利战场的硝烟提醒我们:智能汽车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力的比拼,更是从芯片、系统到通信协议的全栈技术生态之争。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地基,再华丽的上层建筑也难逃被“卡脖子”的风险。

比亚迪巴西遭专利“狙击”:海外狂飙下的中国制造“卡脖子”之痛-有驾

破局之路已然清晰

  • 强化专利布局:车企需将知识产权提升至战略高度,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核心技术专利池,构筑攻防兼备的“护城河”。

  • 构建技术联盟:联合产业链伙伴,尤其在通信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通过深度合作或交叉授权分散风险,形成合力。

  • 掌握规则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将中国创新的成果融入国际规则体系,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引领。

比亚迪巴西遭专利“狙击”:海外狂飙下的中国制造“卡脖子”之痛-有驾

比亚迪巴西的专利困局,是一记刺耳的警钟。它揭示了中国智造闪耀全球的背后,那些亟待加固的技术根基。专利战场的硝烟不会散去,它将成为中国车企从“出海”走向“扎根”的必修课。

真正的全球领先,不仅需要销量榜上的数字,更需要构建起难以撼动的技术主权与规则话语权。当中国车企手握更多不可替代的核心专利,才能真正在世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这场巴西风暴,是危机,更是觉醒的契机——唯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命脉,中国智造才能真正握紧全球竞争的方向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