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元买100万保障!小鹏“智驾险”是真刚需?

当智能驾驶逐渐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智驾出事故,到底谁买单?小鹏汽车在2025年4月28日给出了新答案——推出年费仅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宣称覆盖行车、泊车全场景,最高赔付100万元且不限次数。这一价格仅为同类竞品的十分之一(如某些品牌智驾险年费高达4000元),但争议也随之而来:车企是在为用户兜底,还是借保险之名转嫁责任?这场关于“信任”与“成本”的博弈,或许将重塑智能驾驶的普及逻辑。

239元买100万保障!小鹏“智驾险”是真刚需?-有驾


智驾险的本质:一场技术与风险的共谋
小鹏的智驾险从价格上看相当“白菜价”,其核心条款直击用户痛点:NGP(导航辅助驾驶)退出后5秒内仍能赔付,泊车功能从激活到退出全程保障,甚至与5家头部保险公司合作分摊风险。这背后是小鹏对自身技术的自信——2024年其智驾渗透率已达97.3%,用户累计行驶里程同比激增141%。

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数据闭环。保费与智驾里程、使用习惯挂钩,驾驶行为良好的用户可享折扣。这意味着,用户每多用一次智驾功能,就为小鹏贡献一份真实路况数据,反哺算法优化。与其说是“卖保险”,不如说是用239元购买用户参与技术迭代的入场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车企与保险公司的联姻,本质是将风险转化为数据生产力。”

239元买100万保障!小鹏“智驾险”是真刚需?-有驾


智驾险的争议:谁该为智驾风险负责?

看似给车主带来福利的“智驾险”,却也引来一些争议与讨论。支持者认为,智驾险是技术普及的“安全带”。当前法律对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界定模糊,用户常因“接管不及时”被判定全责。小鹏的保险通过明确赔付场景,至少让用户敢于尝试高阶功能。正如一位车主所言:“花200多元买个‘试错权’,总比出事后扯皮强。”

反对声却更显尖锐。“车企卖车时吹嘘智驾先进性,出事却让用户自费买保险?”批评者指出,L2级系统仍要求驾驶员全权负责,保险的存在反而暗示车企对技术可靠性信心不足。更有人担忧,若未来L3级自动驾驶普及(系统成为驾驶主体),保险成本是否会转嫁给消费者,让智能车从“省心”变成“烧钱”?

239元买100万保障!小鹏“智驾险”是真刚需?-有驾


中间派则看到过渡期的无奈。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保险成了权宜之计。正如某法律学者分析:“在责任认定法规空白期,智驾险是车企、用户、保险公司三方妥协的产物。但它绝不能替代车企对技术安全性的终极责任。”

行业暗战:239元背后的生态野心
小鹏的低价策略,实为智能驾驶生态的“钩子”。对比赛力斯“智驾无忧”(覆盖8大场景)、华为“最高数百万赔付”,小鹏用“不限次”“全车系”降低体验门槛,目标显然是培养用户依赖。未来一旦智驾功能成为高频刚需,或许能拓宽车企的盈利场景与可能性,比如通过订阅服务(如更高阶的城区NOA)实现盈利。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行业标准话语权。目前各车企智驾数据格式混乱、保险精算缺乏依据,而小鹏通过规模化用户覆盖,或将成为数据标准的制定者。这场保险战,实为未来智驾生态的“圈地运动”。

239元买100万保障!小鹏“智驾险”是真刚需?-有驾


互动话题:你会为智驾功能额外购买保险吗?
1、支持方:239元买全年安心,比一杯奶茶还便宜!智驾本就是增值服务,保险是配套刚需。
2、反对方:技术缺陷不该让用户买单!车企应提升系统可靠性,而非用保险转移矛盾。
3、中间派:观望法规进展。如果L3级落地后责任主体明确,保险才有存在意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