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楼遛弯,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小区对面那个原本半死不活的停车场,不知什么时候被“绿化”了,齐刷刷立起了十几根崭新的充电桩,晚上亮起一排蓝幽幽的指示灯,赛博朋克感拉满。
隔壁老王刚提了台电车,兴奋地跟我说,现在充电太方便了,感觉整个城市就是个大型充电宝。
他说的没错。
像合肥这样的城市,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3万台,听上去确实是一件值得放鞭炮庆祝的事。
这意味着“两公里充电圈”基本成型,高速服务区全覆盖,甚至乡镇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对于电车车主而言,里程焦虑这块心病,算是找到了特效药。
但每次看到这种大干快上的基建新闻,我的职业病就犯了,总想把这事儿从热闹的A面翻到冷清的B面,算一算背后的账。
因为商业世界里,所有扎堆的热闹,最终都要回归到一门枯燥的生意。
而充电桩这门生意,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骨感。
咱们先拉一下历史的后视镜。
今天充电桩的疯狂铺设,像极了20年前互联网泡沫时,大家疯狂铺建光纤网络的场景。
当时所有人都坚信,带宽就是未来,谁铺的光缆多,谁就掌握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入口。
结果呢?
大量光纤铺设下去,却没那么多应用来跑,最后是一地鸡毛,无数公司烧光了钱,黯然离场。
直到很多年后,移动互联网和视频时代来临,这些“超前”的基础设施才真正派上用场。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
充电桩,本质上就是能源世界的“光纤网络”。
它连接着电网和成千上万的移动储能单元(电动车)。
但问题是,这门生意能赚钱吗?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不需要太精确,主要是捋一捋逻辑。
一个公共快充桩的成本,硬件、施工、电力增容、土地租金等等加起来,往少了说也得小十万。
咱们就算它10万块一个。
这笔钱是固定资产投入,得折旧。
然后是运营成本。
电费是大头,还有场地租金、维护费、平台服务费。
电费有峰谷价差,运营商得从这个价差里赚取利润。
假设一度电的综合成本是6毛,充电服务费加上电价卖1块2,那么每度电毛利6毛。
这根10万块的桩,要赚回本钱,需要充多少电?
100000元 ÷ 0.6元/度 = 约16.7万度电。
一辆普通家用车,电池容量算它70度,充满一次,这根桩能赚 70 0.6 = 42块钱。
要赚回10万块的成本,这根桩需要给车充满 100000 ÷ 42 = 约2380次。
假设这根桩每天都能完整地服务4台车(这个利用率其实已经不低了),一年365天,就是1460次。
回本周期大概是 2380 ÷ 1460 ≈ 1.6年。
看起来很美,对吧?
但这只是最理想化的模型。
现实的骨感之处在于那个核心变量——“利用率”。
停车场不是你家开的,不可能24小时都有车排队充电。
白天上班时间、深夜休息时间,大量充电桩都在空置。
碰上油车占位,更是颗粒无收。
很多运营商披露的行业平均利用率,低得可怜,普遍在5%到10%之间。
也就是说,一根桩一天24小时,真正在“发射”状态的,可能也就一两个小时。
按这个实际利用率再算算,回本周期轻松拉长到5年以上,甚至更久。
这还没算资本的时间成本和设备更新换代的费用。
说白了,这是一门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且极度依赖“翻台率”的苦生意。
想明白这一点,你再看如今的“充电桩大跃进”,就能品出另一番味道。
这里面至少挤着三类玩家,心态和算盘各不相同。
第一类,是“国家队”,比如国家电网。
对他们来说,盈利不是首要任务。
充电桩网络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是基础设施,带有公共服务属性。
他们做这件事,更多是战略布局,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顺便为未来的车网互动(V2G)铺路。
这是在“填坑”,为整个行业打基础,有点道义有亏的意思,但必须有人做。
第二类,是“产业资本”,比如各大车企或者特来电、星星充电这类垂直领域的公司。
他们建桩,一部分是为了服务好自己的车主,构建品牌护城河,提升用户体验,属于“买车送服务”的逻辑延伸。
另一部分则是看好这个赛道的长期价值,用资本换市场,先跑马圈地,把点位占住,期待未来行业洗牌后,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这属于风险投资,赌的是一个概率,值博率高,但过程九死一生。
第三类,就是大量的“散兵游勇”,小型的民营资本或者个体户。
他们可能在自己的厂房、停车场建几个桩,想着多一份现金流收入。
这类玩家最脆弱,对利用率最敏感,缺乏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在未来的价格战和技术迭代中,最容易被洗牌出局。
所以,你看,当一个城市宣布建成3万个充电桩时,背后是不同玩家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繁荣”。
这种繁荣之下,必然隐藏着激烈的存量搏杀。
现在各地都在搞统一的充电App,比如“合肥充电”这类平台。
这步棋非常关键。
它试图解决当前市场最棘手的两个问题:信息不对称和效率低下。
以前找桩像开盲盒,现在App能告诉你哪里有空闲桩、价格多少、是快是慢。
这本质上是在给一锅沸水降温,通过软件调度,提升整个存量市场的资源利用效率。
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平台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当所有桩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被“比价”,价格战就在所难免。
谁的电价便宜,谁的位置好,谁的充电速度快,谁就能抢到更多订单。
最终,这会加速行业的洗牌,那些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差的运营商会被淘汰。
所以,不要被“超3万台”这个数字迷惑了。
这只是故事的第一章,叫“野蛮生长”。
接下来,第二章“洗牌与整合”很快就会上演。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大量的充电桩公司倒闭、被收购,市场份额会向头部几家巨头集中。
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浓眉大眼”的玩家。
他们不仅有资本,更重要的是有精细化运营的能力。
比如,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不同区域的充电需求,动态调整电价;能把充电站和便利店、咖啡馆、洗车等商业形态结合起来,创造多元化的收入;能深度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把充电站变成虚拟电厂,赚电网调度的钱。
说到底,建桩只是门槛最低的体力活。
真正的竞争,在桩子背后,在软件里,在运营的每一个细节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乐见其成,毕竟充电是越来越方便了。
但对于那些投身其中的创业者和资本而言,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马拉松。
现在,发令枪刚刚打响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