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一提到比亚迪,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卖得太火了”,满大街都能看到挂着“BYD”标志的新能源车。
大家可能会觉得,比亚迪就是运气好,正好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风口,一下子就飞起来了。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一家二十多年前还在做手机电池的企业,是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现在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
这背后,光靠一个我们熟知的王传福,恐怕还不够。
其实,在王传福的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关键人物,他就像比亚迪技术宝库的总设计师和建造者,可以说,没有他,比亚迪今天的技术底气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这个人,就是廉玉波。
咱们把时间倒回到2003年,那会儿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是合资品牌的天下,我们自己的国产车还在艰难起步。
就在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里,当时已经是“电池大王”的王传福,约见了一位汽车工程师,他就是廉玉波。
廉玉波当时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己创办的汽车设计公司在业内名气很大,很多国产车企搞自主研发,都得找他帮忙。
按理说,他自己当老板干得好好的,没必要去给别人打工。
但王传福不一样,他也是技术出身,两个人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他们聊的不是怎么多赚钱,而是怎么把电池技术和汽车结合起来,在中国搞出真正领先的电动汽车。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有点不着边际。
可就是这种对技术的痴迷和共同的梦想,让他们俩一拍即合,聊了整整一个通宵。
最终,廉玉波决定,放弃自己的公司,跟着王传福去干这件看起来前途未卜的大事,他自己说,这是“赌上了后半辈子”。
廉玉波刚加入比亚迪的时候,面对的可不是什么好摊子。
王传福力排众议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厂,结果导致公司股价大跌,投资者非常不满。
而秦川汽车旗下那款叫“福莱尔”的小车,亏损严重,一年就亏掉七千多万。
比亚迪说是要造车,但连个像样的研发团队都没有。
廉玉波没有到处高薪挖人,而是领着几十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上海用一些简陋的设备,硬是搭起了一个研发中心。
他们搞出来的第一款车,代号“316”,结果拿给经销商一看,人家都觉得这车太粗糙了,扭头就走。
这一下,两个多亿的模具费就这么打了水漂,对比亚迪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王传福痛定思痛,决定从头再来,他给了廉玉波一个硬任务:一年之内,必须搞出一款能成功打开市场的车。
时间紧,底子薄,怎么办?
廉玉波选择了一条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抄作业”的路子,就是模仿当时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丰田花冠。
现在很多人一听模仿就觉得不光彩,但在当时那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这是最现实、最稳妥的学习方法。
廉玉波和他的团队并不是简单地抄个外形,而是把花冠这台车从里到外研究了个透,学习人家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和成本控制。
最终,比亚迪F3问世了,外形和花冠很像,但价格只有人家的一半。
这一下就引爆了市场,不到一年销量就突破了10万台,这在当时的自主品牌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据说,连丰田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想不明白比亚迪是怎么把成本做到这么低的,还特地买了一台F3回去拆开研究。
其实秘密就在于廉玉波带领团队搞的“土办法”,很多生产设备都是自己动手造的,用更灵活的人工去替代昂贵的自动化设备。
通过这种方式,比亚迪不仅造出了爆款车,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学会了怎么造车,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F3的成功让比亚迪在燃油车市场站稳了脚跟,但王传福和廉玉波心里最想做的,还是电动汽车。
其实早在2008年,他们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比后来大名鼎鼎的特斯拉还要早。
但是,那个时候的市场根本不认新能源车,大家觉得这东西不靠谱。
所以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进入了长达十年的低谷期,销量上不去,公司经营压力巨大。
那段时间,公司内部也有很多声音,觉得应该放弃电动车,老老实实做燃油车。
但王传福和廉玉波非常坚定,他们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想要真正强大起来,必须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搞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于是,在最困难的那十年里,比亚迪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看不懂的事:把赚来的钱,甚至借来的钱,大部分都砸进了研发。
我们看数据就知道有多夸张,比如在最低谷的2019年,比亚迪全年的净利润只有16个亿,但研发投入却高达84个亿。
这相当于一家人一年挣了1万块钱,却花了5万块钱去搞投资和学习,这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豪赌。
这十年里,廉玉波就带领着上万名工程师,默默地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比如电动汽车里一个非常关键的芯片叫IGBT,当时完全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人家想卖多贵就卖多贵,还随时可能不卖给你。
廉玉波觉得这东西必须自己搞定,不然就是被人卡着脖子。
于是比亚迪硬是花钱收购了一家半导体公司,从头开始,自己建了一条生产线。
除了这些高精尖的东西,就连混动系统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弹簧,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廉玉波就带着团队连续两个月睡在供应商的车间里,盯着生产,直到做出合格的产品。
这十年,就像在挖一个巨大的技术鱼池,虽然外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池子底下,各种各样厉害的“大鱼”正在被悄悄地养大。
到了2020年,时机终于成熟了。
廉玉波从这个“技术鱼池”里,捞出了两条足以改变整个汽车市场格局的“大鱼”。
第一条,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刀片电池”。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在发布会上那个著名的针刺实验,别的电池一扎就起火爆炸,刀片电池却没什么反应,这一下就打消了很多人对电动车安全性的顾虑。
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一上市就大卖,也让中国品牌第一次在20多万的中高端轿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第二条“大鱼”,就是DM-i超级混动技术。
这项技术彻底颠覆了大家对混动车的认知。
以前的混动车,主要是日系品牌,省油但价格贵。
而比亚迪的DM-i做到了“电比油低”,搭载这项技术的车,卖得比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还便宜,但油耗却低得惊人,百公里亏电油耗不到4升,综合续航能超过一千公里。
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吸引力太大了,省钱、没续航焦虑,性能还好。
秦PLUS DM-i这款车一出来,直接就把常年霸占销量榜的朗逸、卡罗拉给拉下了马。
正是这两项核心技术的爆发,让比亚迪的销量坐上了火箭,从2020年的40多万辆,到2023年突破300万辆,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今天我们看到的比亚迪,不光有刀片电池和DM-i,还有e平台3.0、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易四方四电机技术等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廉玉波和他带领的工程师团队,在那漫长的十年低谷期里,一点一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果。
所以说,比亚迪的成功,不是简单的运气,而是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技术长跑。
王传福是那个定下方向、敢于押注的船长,而廉玉波,就是那个在所有人看不见的地方,为这艘大船锻造出最强大、最可靠引擎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