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川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宏大叙事中,有一个市场始终低调却不可或缺——Van车型市场。它不像乘用车那般瞩目,却是串联起城市物流“毛细血管”的关键力量。随着电商蓬勃发展、“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Van已成为商用车企竞相布局的战略要地。五菱、长安稳守基盘,吉利、江淮强势破局,鑫源、瑞驰以差异化路径切入细分场景——一场没有硝烟的“Van战”,正加速进入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
政策、需求、技术三股力量,正共同推动新能源Van站上风口。
一方面,电商物流的极速发展,对城市配送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多仓配一车”“一日多配”成为新常态,推动Van车迅速向“大容量、长续航、优路权”迭代。新能源大Van不仅成为“仓到仓”干线物流的核心载体,更与小微Van形成“干线+末端”的高效协作模式,重构城市运力体系。
另一方面,政策法规持续为新能源Van铺路。治超治限趋严推动城配市场规范化,Van车标载优势凸显;电池成本下行降低购车门槛,金融方案加持进一步激活个体用户;路权优待和使用成本优势,使其加速替代传统轻卡、微卡,从“补充运力”蜕变为“物流主力”。
再者,市场格局洗牌,部分传统品牌淡出,新势力趁势而起,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2025年6月,新能源轻客单月销量突破2.4万辆,半年累计销量已强势触及12万辆大关,彰显出市场持续高涨的接受度和强劲需求。正如此,新能源Van的竞争,正从单一产品维度,升维至技术路线、生态构建与商业模式的全方位较量。
三大细分市场的攻守之道
新能源Van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根据尺寸、空间与场景差异,可划分为小微面、中面、大面三大阵营,各自承担不同使命,共同支撑起城市高效物流网络。
小微VAN是“最后一公里”的绝对主力。车身不超过5米,货厢约4-5立方米,极致灵活、经济实用,深受个体商户、快递驿站的青睐。长安睿行EM60以5.4立方米大货箱和1.23米超宽轮距突出重围;五菱荣光EV凭借强大渠道和口碑优势持续收割燃油转化用户;瑞驰EC35II则以“回本利器”之称,牢牢盘踞快递租赁市场。
中面被视为当前竞争最激烈的“黄金赛道”。6-8立方米货厢完美平衡载货量与路权,成为商超补货、餐饮配送、快递中转等场景的首选。远程星享V系列依托纯电平台实现空间与效能兼得;鑫源E3L则凭借2.5吨强承载和7.5立方米超大空间,以高性价比策略快速扩张版图。瑞驰EC75精准卡位于微面与中面之间的细分市场,推出的智驾版、超充版及智驾超充版,全系新增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显著提升了车辆的技术竞争力与驾乘安全性。
大VAN车型正持续冲击传统轻卡市场的核心腹地。货厢超过9立方米,应用场景从末端配送延伸至城配干线,在家电、服装、冷链等批量运输中扮演要角。长安凯程V919凭借高可靠性和超大装载空间(10.3立方米),配合CLTC工况下470公里的续航表现,满足企业级客户对出勤半径的更高要求;远程超级VAN则通过“车电分离+换电模式”构建生态化运营体系,致力于降低用户初始投入与补能焦虑;而福田图雅诺EV以乘用级智能科技和舒适驾乘体验,重新塑造高端新能源Van的产品标准,推动品类价值升级。
多轨竞速的车企战略分野
面对愈发多元的市场需求,主流车企不再拘泥于单一打法,而是依据自身基因,选择不同突围路径。五菱与长安采取“稳守基盘、渐进迭代”策略。五菱依托成本控制与渠道渗透力,持续推动荣光EV系列占领小微面基本盘,并推出搭载宁德电池的扬光车型进一步进军中VAN。长安则凭借制造体系与产品可靠性,覆盖从个体用户到企业车队的多类客群,实现存量市场高效转化。
江淮、福田等企业则以“技术赋能+场景定制”实现差异化突破。江淮推出1van产品矩阵,覆盖客货两用、大货运输与无人配送等多维场景,其中Van宝路系列专注大货运空间,采用后驱平台并推出V8、V10及冷链版本,以多项领先技术全面提升承载与续航能力。福田汽车以图雅诺EV率先打开高端新能源Van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并延伸出风景i系列、祥菱U7及乐福VAN等车型,实现客运、货运、专业化场景三线并举。
江铃福特全顺作为深耕城市客运与城配物流多年的标杆品牌,其全新平台产品——福特E全顺已经是福特全顺在中国生产的第四代全新平台产品,提供多功能版(短轴/中轴)、商旅版(中轴/长轴)及货运版等多个系列,全面覆盖了中国Van类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工况与使用场景,展现出强大的产品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
吉利远程不再局限于“造车”,而是定位“绿色运力服务商”,通过“车+电+站”生态模式降低购车门槛,将传统卖车转化为提供全生命周期运力服务。其星享V系列已成为细分市场销冠,超级VAN则成功打入出租车领域,展现出跨场景适应力。
鑫源与瑞驰等品牌则避开正面战场,以极度聚焦的策略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瑞驰EC35II成为多地快递市场占有率第一车型;鑫源则依托E3L等产品区域深耕,聚焦果蔬、批发等行业定制,打出差异化竞争力。
场景拓展、智能化与破解用户焦虑
新能源Van车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后,正迈入机遇与挑战深度交织的新阶段。未来的竞争已超越产品本身,全面考验企业的战略布局与技术积淀。
机遇首先来自于持续扩展的应用场景。Van车正从传统物流配送快速延伸至公务执法、医疗急救、移动零售与工程检修等多个专业领域,专用改装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县域及农村市场加速觉醒,为高性价比车型带来可观增量。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正成为关键竞争维度——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有效提升行车安全,智能座舱与数字化车队管理系统推动车辆从功能型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演进;末端无人配送车则以“无人驾驶+智能监控”模式,缓解人力成本高、夜间配送难等行业痛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内卷化竞争日益明显,产品同质化引发价格战,持续侵蚀企业利润,构建核心技术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政策依赖仍未解除:随着路权红利渐趋见顶,市场需尽快从“政策驱动”转向“产品与需求驱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此外,“用户三大焦虑”——冬季续航严重缩水、电池安全隐忧及二手残值过低、保险费额太高等,仍在影响消费信心,尤其制约个体车主的购买意愿。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产业链共同推动技术标准升级和价值体系重塑。
可以预见,最终能在市场中胜出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既能敏锐捕捉细分赛道机遇,又能以技术、生态或成本优势建立起持久护城河的玩家。未来的竞争,将是综合实力的长远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