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氢能,耽误了谁?

押注氢能,耽误了谁?-有驾
押注氢能,耽误了谁?-有驾

近日,海马汽车在股票市场上波动异常,涨幅可观。作为一家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目标的企业,海马汽车表示,旗下盒子汽车已顺利取得产品公告目录,海马EX00作为盒子汽车的首款车型计划今年量产上市。作为海南省惟一的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海马汽车拥有传统燃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和氢能乘用车生产资质,但其押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可能耽误了其转型发展的时间窗口。其实不仅是海马汽车,拥有相对成熟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丰田、现代等车企,近年来市场声量都愈发消沉。当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实现量产并装车,而业界普遍认为氢能产业要到2030年才会迎来重大转折时,那些投资于氢能的车企,是否正走在一条孤注一掷的道路上?

海马汽车的氢能“豪赌”


图片

海马汽车自2017年提出转型目标以来,确立了“优先发展智能汽车、合作发展电动汽车、专注研发插混汽车、深耕氢能汽车”的发展战略。这一早期的布局选择,在当时看来颇具前瞻性。2021年,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后,海马汽车的氢能战略更是获得了政策的有力支持。然而,现实的挑战远比规划更为严峻。

到了2024年,海马汽车的全年销量仅为12273辆,同比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其首款纯电MPV 7X-E的终端销量仅有180辆,市场反应冷淡。与此同时,公司年报显示营收下滑3成,产销量“腰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扩大至4.06亿元。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海马汽车的主营业务已陷入严重困境。

“我们正在打造海南自贸港全产业链零碳汽车生态体。”海马汽车相关负责人如此描述他们的氢能愿景。按照规划,海马将在上游建设“绿色能源供应中心”,集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高压加氢、充换电站、储能站于一体;中游打造低碳工厂,推进纯电动和氢能汽车研发;下游打造智慧共享出行。这一全产业链布局看似宏伟,但投入产出比却令人担忧。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海马汽车的困境在于资源过于分散。作为一家年销量仅万余辆的小型车企,同时布局纯电、插混和氢能3条技术路线,无疑会稀释本就不足的研发资金。特别是氢能领域需要巨额基础设施投入,这对海马而言无异于‘小马拉大车’。”

海马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去年12月,海马与海南最大的道路运输企业海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试图通过“首次联姻”共建海南绿色智慧出行体系。同时,公司也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毕竟海南省是全国第一个明确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省份,清洁能源岛建设被列为重点工程。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挽救海马的颓势,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图片

“海马将小型纯电动汽车作为‘救命稻草’,恰恰说明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难堪大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EX00的量产计划更像是向资本市场讲的故事,而非基于市场需求的决定。”

丰田、现代的氢能之殇


图片

海马汽车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作为氢能汽车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丰田早在2014年便推出了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Mirai。当时,丰田的领导人曾自信地宣称氢能将是未来汽车动力的终极答案。然而10年后的今天,Mirai在全球的累计销量不足2万辆,与丰田每年千万辆级的总销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迫于现实,丰田在2024年不得不开始将更多资源转移到纯电动车型上。

现代汽车在氢能技术的道路上也遭遇了重重困难。这家韩国车企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投入不遗余力,其NEXO车型在多个市场也获得了好评,但实际销量却未能达到预期。面对市场的现实,现代汽车也不得不调整其战略重心。

“氢能汽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位学术界人士分析道,“目前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是同等功率锂电池的3~5倍,而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更是充电站的10倍以上。在规模化应用之前,这一成本劣势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

除了成本问题,能源效率也是氢能汽车的一大短板。从可再生能源电力到车轮驱动,氢能路径的整体效率仅为25~35%,而纯电动路径的效率可达70~80%。这意味着在消耗同样电量的情况下,电动车能够行驶更远的距离。

“氢能汽车的发展速度远低于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艳华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球氢能汽车的销量将不足万辆,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已经突破千万辆。这种数量级的差距迫使汽车制造商重新考虑技术路线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是氢能汽车最大支持者的日本汽车制造商,现在也出现了态度上的微妙转变。丰田在继续坚持氢能路线的同时,也在加速推进纯电动车型的市场投放;而本田则几乎停止了氢能乘用车的研发工作,转而将重心放在商用领域。这些变化都清楚地表明,氢能乘用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氢能为何总是“不赶趟”?


图片
图片

在最近举办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030年将是氢能产业的转折点。然而,与全固态电池可能在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的消息相比,这种技术成熟度的时间差异,使得氢能汽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不赶趟”状态。

应该承认的是,氢能技术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在于它与其他技术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当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每年提升5~8%、成本下降10~15%时,氢能的经济性门槛实际上在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到2024年,主流纯电动车型的续驶里程普遍将超过600km,快充时间缩短至15分钟可充至80%。这些指标已能满足90%以上用户的日常需求。相比之下,氢能汽车虽然加氢仅需3~5分钟,但由于加氢站稀少,实际使用便利性反而不及电动汽车。“氢能汽车与电动汽车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认为,“氢能更适合长距离重载运输场景,如卡车、客车等商用车领域。乘用车市场可能始终是电动汽车的天下。”这种场景错配在海马汽车的战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家以乘用车为主的企业,海马押注氢能的选择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另一个关键瓶颈。截至2024年6月,全国加氢站数量不足400座,且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地区。海南省目前仅有3座加氢站投入运营,远不能满足规模化推广需求。而充电桩数量已突破800万座,覆盖所有城市和高速公路主干网。政策导向的变化也值得关注。2024年新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一步向充电基础设施倾斜,而对氢能汽车的补贴力度有所减弱。北京、上海等地虽仍将氢能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但实际支持重点已转向工业、储能等非交通领域。

“我们预测2027~2028年将是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重要时间窗口。”宁德时代研发负责人透露,“届时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将普遍突破1000km,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这将对氢能汽车形成更大压力。”面对这样的技术前景,氢能汽车尤其是乘用车的发展窗口似乎正在变窄。氢能是否是汽车产业最大的一条“弯路”?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明确答案。技术发展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今天的“弯路”可能成为明天的“捷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汽车产业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灵活务实的企业才能走到最后。而那些固执己见、不懂变通的玩家,无论押注何种技术,都可能被时代浪潮淹没。

推荐阅读
2025中国汽车论坛召开,话里话外都是要“团结”!缺人!近百万岗位,汽车人有活儿了!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李沛洋

图片


图片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