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馆:国家队与合资巨头的阵地
1号馆几乎是长城汽车的专场,集结了哈弗、魏、欧拉、坦克等全系品牌,展现其庞大的产品矩阵。旁边的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则代表了日系合资的中坚力量。
2号馆由上汽集团主导,包括上汽大众、荣威、名爵、别克、五菱和上汽大通,体现了其“合资与自主”两手抓的战略。吉利银河与广汽埃安的加入,则让这个馆充满了主流新能源的竞争气息。
3号馆以北汽集团和奥迪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的出现,这预示着华为的技术生态将在这里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同台竞技,技术驱动的属性非常明显。
4-6号馆:新势力与集团军的交锋
4号馆汇集了蔚来、林肯、smart、猛士等定位高端和个性的品牌,展现了市场的多元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
5号馆毫无疑问是奇瑞集团的“天下”,奇瑞、风云、星途、iCAR、捷途五大品牌联手,展示了“技术奇瑞”全面发力后的强大攻势。
6号馆由一汽-大众领衔,但零跑汽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格局。这里既有捷达这样的经典品牌,也有东风奕派等新生力量,呈现出一种新旧交融的局面。
9-11号馆:新能源的“心脏地带”
9号馆是比亚迪的专属“帝国”,集结了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以及腾势、仰望、方程豹三大高端品牌。包下整个大馆,这本身就是其实力的最直接宣言。
10号馆围绕着长安汽车生态展开,长安、深蓝、阿维塔构成了核心。福特和马自达这两个昔日的合资伙伴被“环绕”其中,这种布局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
11号馆是高端智能电动的竞技场,极氪、领克、小鹏、智己汽车在此正面交锋,代表了中国品牌在智能化和高端化探索的第一梯队。
14-16号馆:豪华品牌与跨界玩家
14号馆是传统豪华品牌的聚集地,宝马、MINI、沃尔沃、凯迪拉克悉数在列。但蔚来子品牌“乐道”的闯入,显示出新势力对主流豪华市场的直接挑战。
15号馆品牌分布较为综合,一汽奥迪、理想、大众进口车、东风日产、岚图等齐聚一堂,覆盖了从豪华到家用的广阔市场。
16号馆是本届车展最有趣的展馆之一。除了广汽本田、广汽传祺、红旗等“常规军”,小米汽车和宁德时代的出现,标志着科技公司和供应链巨头已正式走向台前。甚至连“小红书”都设有展台,这说明汽车的定义正在被重塑,它关乎科技、也关乎生活方式和社群。
2025成都车展“独占山头”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汽车被装回四个轮子和一个方向盘的物理形态,并被整齐地码放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巨大的展馆里时,我们谈论的早已不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2025年的成都车展,更像是一幅摊开的、立体的权力地图,上面没有硝烟,却处处是边界、联盟与对峙。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独占山头”的时代已经到来。走进9号馆,你便进入了比亚迪的“绝对领域”。从仰望的星空顶到方程豹的泥泞胎印,整个空间被一种统一的技术叙事和品牌自信所笼罩。这不是简单的产品陈列,而是一种生态的宣告。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5号馆的奇瑞和10号馆的长安身上。这种“包馆”行为,与其说是炫耀肌肉,不如说是在这个极度内卷的时代,一种不得不为之的战略防御——关起门来,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构建一道让用户无法轻易离开的体验壁垒。
曾经泾渭分明的边界正在消融。在传统豪华品牌扎堆的14、15号馆,宝马和凯迪拉克的邻居,变成了蔚来的“乐道”和理想汽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感,一边是百年积淀的机械质感与品牌光环,另一边则是围绕着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全新用户体验逻辑。双方都在审视着对方,也在被同一批观众审视和比较。所谓的“豪华”,其定义正在被重新商议。
更有趣的变量来自“闯入者”。16号馆的小米和宁德时代,甚至还有一个小红书的展台,像是这场盛宴里最不按常理出牌的客人。小米用消费电子的逻辑重新定义用户关系,宁德时代则把幕后的电池技术推到台前,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一环。而小红书的出现则提醒着所有人:汽车的消费场景,已经从冰冷的4S店,延伸到了每一篇种草笔记和每一次车友露营的分享里。汽车不再仅仅是B2C的工业产品,它正在成为一种具备社交属性和情感价值的“媒介”。
行走其间,你会发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德系质感”、“日系耐用”或是“美系豪华”等标签正在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华为什么时候上车”、“电池是宁德还是比亚迪”、“8295芯片够不够用”。评价体系变了,话语权也随之转移。福特与马自达被“安置”在长安的生态圈内(10号馆),这一布局本身,就是对过去数十年合资关系最无声、也最深刻的注脚。
2025年的成都车展,或许并没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新车发布会能被长久记住,但它通过空间布局,清晰地勾勒出了行业的未来版图。巨头们各自为营,建立生态壁垒;新旧势力短兵相接,争夺定义权;跨界玩家则从意想不到的维度切入,重塑着价值链。这里早已没有简单的战事。有的,只是在时代的巨大转盘上,每个参与者为自己寻找新坐标时的焦虑、野心和身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