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4年及以前燃油车大幅降价,或许市场格局早已逆转,新能源汽车就难以崛起成为主流,最终导致中国车市发生彻底变化
说实话,我挺喜欢想这些如果的,也许和我从车城出来后一直关注的行业流变有关。你知道,那些年各大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降价都像飓风一样,一路扫过市场。尤其是2014年前,雅阁、天籁、帕萨特、迈腾……价格就稳稳地在二十万出头,几乎没有折扣空间。而且,这一阶段的汽车,很多售价其实是刀尖上舔血。
我还记得那会的销售小哥很随意地一句话:你看,这车都不打折,利润多好。他们仿佛站在了行业的金字塔顶端。自己心里也能猜到,这关系到品牌的价值感和渠道的套路。你想,车价高的时候,厂家能留出利润空间干嘛?还能保证售后和服务的品牌体验。那时的消费者,谁不愿意买个品牌光鲜,惯了买得贵,才有面子。
你说要说如果那时候它们纷纷降到十几万——比如说雅阁降个五六万,把终端价拉到15万内,结果会怎样?我估计市场风向就变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时候燃油车的核心优势其实还很多。
技术成熟,维修网络遍布全国,品牌的历史沉淀让消费者信赖——哪怕是在二线城市乃至乡镇,小修养车店也能找到。续航短、充电难的电动车技术在那会还没成熟,国家政策也不是现在这样大力扶持新能源,更多是推基础设施和产能。那时候的新能源,技术点还在萌芽,续航普遍在150-200公里,充电速度慢得让人抓狂。
所以,一旦燃油车在这段时间大幅降价,市场的价格陷阱瞬间就能抓住消费者。谁愿意冒险试新玩意儿?我敢打个赌,这会让新能源的成长轨迹被彻底压抑。你也知道,新能源要成长,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资金和政策支撑。而那时搞技术研发,还在慢火炖豆腐,消费者的接受度也低得让我惊讶。
(这段先按下不表)也有个问题——他们为什么没有主动降价?我觉得,关键还是利润。那时,车企享受着高价—高利润的幻想,降价等于割肉。再加上国家没有明确推动新能源市场,车企们十拿九稳在既有利润区里。也就是说,战略上,他们更愿意守住一个高价高利润的利润金字塔,而不是冒着利润缩水的风险去打价格战。
但我有个点可能值得思考:
如果在那段时间,国产品牌或者一些合资品牌以这个时点开始大幅降价,像奔着15万内去,市场会变得天翻地覆么?我猜,那样一来,消费者的眼光会完全换个模式——便宜、可信、成熟成为标准。
另一个看点:当时的政策还没有向新能源汽车倾斜那么厉害,补贴和基础设施都还很不充分。
也有人说:那些年,车企早就该意识到,技术和市场在变,让价格降低或许已经成为无奈之举了。可是谁都不愿意打破既得利益,维持高利润看起来更稳妥。
你想,到了2014年后,新能源技术逐渐升级,充电设施也慢慢普及。补贴政策一轮又一轮,电池续航提升了,价格也慢慢往下走。开始时,曾有传言说:新能源能在2025年左右成为主流,结果,现在不也变成了它们的主场?反倒燃油车,价格疮痍地在政策+降价的夹缝里挣扎。
这让我想到,如果早在2014年前,燃油车就开始大幅降价,也许这场科技和市场变局会提前到来。
那时,消费者会不会更倾向一开始就买便宜又好用的燃油车?新能源早期的技术壁垒就会被拉得更长远,市场空间被压抑。到后来,新能源技术成熟、成本下降,自然就夺走了燃油车的份额。
话又说回来,燃油车的成本结构其实很复杂。你知道,一个车的制造成本,我看过不少资料,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大概在6万到8万之间,而终端价二三十万,利润空间还不错。燃油车补贴这种事,也没有像新能源那么大规模——那时的政策更多的是引导节能减排,但还没到推动普及的地步。
我还想起一个细节——2014年那会儿,很多合资车的销售人员私底下晓得:车子价格可以再优惠点。一个朋友那时跟我抱怨:真正买到划算的,一两万的优惠还能算是少见的惊喜。如果早在那年开始降到十几万,很多消费者会不会觉得性价比已经够了,也就不太会考虑新能源?到头来,还会不会变成一个先入为主,后续被抢的局面?
那我得问问你,你觉得,今时今日燃油车还剩多少利润空间?
我估算,随着补贴退坡,燃油车的价格空间会越来越窄。汽车工业的成本压力、环保压力,都让利润缩水。你百公里能源成本(燃油+养护)差不多在0.3元左右(心算的粗略估),而新能源的成本结构更复杂,充电桩的基础建设、续航稳定性,都是要持续投入的。这就像你装修房子,初期的钱省下来,可后续的维护才是真的痛。
问题又来了,如果没有补贴,燃油车还能靠什么维持?
显然,价格要涨,竞争力就下降。销量一旦掉得快,企业得不偿失。有人会说:那还不如在价格上狠狠打一波,把市场先稳住。实际上,过度依赖政策的支撑,短期看还行,长期呢?很可能就像踩了油门却惹火灯,政策一撤,利润也就灰飞烟灭。
(这段随意跑题一下),你有没有觉得,其实某次我去4S店看车,销售员还跟我说:以后政策变了,价格还不一定还能保持呢。我当时就笑了,心想:自己还真是太天真了——市场的命运,谁都说不准。
所以,回到最初的假设——如果那会燃油车提前大幅降价,甚至让消费者一开始就觉得我买这车就是划算,那新能源还能派上用场?能不能说,当年没有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倾斜,新能源也许就会像现在的新闻,变成一个未来式。
市场的这种时间差真的很重要。
它决定了谁占领先机,谁败北。现在想想,如果那会燃油车价格更低、更亲民,新能源汽车崛起的空间就小很多。或许就变成另一种结局:我们现在仍在补课。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场行业的变局,像个没有终点的游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