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

每年到了这个泰达汽车论坛,我总被一个问题折磨:汽车产业,咱算是牛了,还是差了点意思?这回论坛在天津又搞得热热闹闹,行业大佬、专家、学者纷纷登台,满世界都盯着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智能化,好像一切都在往好处发展。但到底是“风口已到”,还是“危机暗藏”?咱们现在要担心的,是不是还只是产量和销量?

一方面呢,看着数据真让人振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整车产量已超41万台,占了全市八成多,产值快五百亿了,还都是一汽、长城这种大牌头领着阵势。而且现在搞的不只是造车,零部件、上下游配套企业都密密麻麻,堪称一条龙。这一串成绩单摆在那,不服不行。但转念想,产量、产值能说明问题吗?我们还能拿这些增长率当饭吃吗?中国汽车这几年神速高歌,可这背后是不是也藏着点隐忧?

论坛喊出的主题“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听起来特别有气势。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是个大趋势,全球都在搞电动车,智能化也成了主旋律,但全世界卖新能源车的地方,也没几家不是赤字累累的。中国表面风光,出口东南亚、中东、欧洲,到处见着中国新能源车。但你问中国品牌一年利润有多少,技术自研能打几分、跨国专利握着多少,真敢拍胸脯的,也没几个企业。“智能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写进报告里的理想,可现实的技术底色,真金白银还得自己下苦功夫。

更让我琢磨的是,汽车产业这玩意,单靠一个产业玩得转吗?论坛一琢磨,直接引进了能源、AI、机器人、低空经济专家来混场子。这说明什么?老实说,这就像一锅大杂烩。汽车不再是‘四个轮子加个壳’,它的背后,藏着半导体、电池、数据、通信、甚至城市基础设施。站在今天回头看,谁汽车芯片不行、动力电池卡脖子、智能生态对外受制于人,谁未来都不可能真正称霸。论坛说要“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其实在点名:一家独大没戏,大家合力才是出路。

有人说,中国汽车市场大,企业也多,车卖得出去,问题不大。你要是盯着当下销量也对,但企业都不傻,大家现在扑腾得不行,深知“产能过剩”其实天天在头上晃悠。比亚迪、吉利长安几家巨头卷到飞起,海外市场虽然诱人,但各国都盯得死死的。不是加税、就是设置标准壁垒——欧洲的排放、美国的关税、印度的本地化……想全球化说起来容易,下手全是硬骨头。有胆子“配置资源全球化”,可市场复杂、政治加码、技术壁垒、专利限制,一个都不会对中国品牌网开一面。企业说“高质量出海”,实际拼的是市场神经、技术底色和政策斡旋。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而“锻造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是这次会议提得最多的词儿。这新质生产力是啥?说白了,就是咱们不能靠老路挣钱了,拼装件、简单代工总有天到头,必须革自己的命。你看论坛邀请数据局、人工智能、动力电池的头牌专家来,就是想警告企业:今后不光是造车,还要造系统、造场景、造体验,甚至能卷进电力市场、绿色能源、智慧交通……有胆子的,敢把汽车当成数字资产、移动终端来革新。没这魄力,还指望靠过去那一套“打下一片市场”,那就是痴人说梦。

说实话,中国汽车这些年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十年前咱出去,纯属“拿价格换市场”;现在,技术、品质、口碑起来了,本地厂商、政府下大力气,才有今天的这个产业基础和产业氛围。但你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今天就满足于眼前市场,乐呵地沉浸在销量与产能的冲天“盆满钵满”,那其实离全球产业链掌控的核心地位还差得远——供应链安全、专利技术、自主生态、出海标准化能力,每一项都是挑战。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政企对话,产学研联合”是论坛反复说的亮点。现在做汽车,单靠企业自己闷头造,铁定生存不下去。芯片技术需要产业政策支持,电池标准要政府牵头,智能网联需要数据法规,碳排放离不开环保激励。政企互动不光是听汇报,也不是拿补贴,更不是走过场。比如最近各种电池回收、低空交通、车网互动这些新潮项目,只有全链条协同,才能兼顾政策、技术、资本和市场。这么看,这个“智库论坛”能不能真变成推动产业进步的“中枢神经”,比各种漂亮话更重要。

再往深处想,这场论坛其实抛出“明天的中国汽车靠啥活下去?”的根本命题。咱有数量有市场不假,但质量、技术、品牌、生态,每一项都得砍一刀。今天新能源能打,明天外国直接学习模仿甚至“卡脖子”怎么办?今天智能化为王,三五年后如果AI生态、算法专利、本地数据无法独占,怎么防守下一波?过去讲降本增效,现在讲“价值创新”,创新怎么落地,像动力电池、固态电池、自动驾驶、车网互动这些高大上的玩意,真能形成产业壁垒吗?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明白却没人直说:内卷已经快把企业逼疯了。各大厂降价潮一轮一轮,性能比拼已经能劈了天,再这么下去,车企不是倒下就是合并不是明天的新闻。全民造车盛世谁也不想戳破,可如果没有技术突围、产业升级,最后低价厮杀就是同归于尽。论坛里“出海”“创新”“高质量”反复刷存在感,可归根结底,是不是企业、政府都要认清楚:下一步竞争,不是拼多少“台车下线”,而是要拼脑袋、拼实力、拼全球协同。

还有,咱们老说“技术自立自强”,可技术创新是靠头脑,也是靠耐得住寂寞的笨功夫。你别看论坛里讲“高端智库输出成果”“年年产业报告”,实际呢,技术路线定错了,四五年白干,产业跟风一哄而上,最后被卡脖子谁负责?真正的创新,得是扎根企业、连通研究院、贯穿政策,持之以恒。从日、德、欧美汽车看,人家几十年积累一成不变的“工匠精神”,到今天还能持续进化。我们做新能源、智能化,也不能全靠“政策推着跑”,得有长期主义。否则,赔本赚吆喝也只能是短命荣光。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中国汽车进步明显,技术挑战多,论坛探讨产业未来-有驾

回到论坛场景,泰达汽车论坛办了二十一届,见证了中国汽车从“追赶”到“领跑”,也伴随了无数口号、政策和技术路线的翻新。但今天我们最该问的,是:中国汽车再往前冲,靠什么能站稳全球,靠什么能破局未来?仅有好政策、好报告、热情高涨不行,必须有骨子里的硬实力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汽车产业不是孤岛,别总盯着市场份额和年产量乐呵,也别低估从制造到创造这场长跑必须舍得下血本的决心。多问几个为什么,汽车还能不能继续是“国民经济发动机”?数据、智能、能源这些跨界新物种,是咱能主导,还是永久跟跑?除了口号热闹之外,产业还缺什么?中国汽车的下一个“风口”来了,我们能不能抓住,而不是再被别人反超一轮?

别光数台数钱,别只盯今天的漂亮数据。真的下笨功夫,愿意下苦功夫,把核心技术攒在自己手里,把产业链做厚把品牌做硬,剩下的增长与荣光,才靠得住。不然,今天的热闹,明天可能就是别人的欢笑。

到底怎么破局、怎么升级,这些问题都留给论坛、留给企业、留给我们每个人。关键是,要多问一句:现在的“优势”,究竟是真本事,还是暂时的风口?未来的中国汽车,得让世界真心服气,而不是只是被“份额”、“产能”刷过脸。咱们该怎么做?值得你我每天扪心自问。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