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光着脚在破旧庙宇的房顶上修补瓦片,有人则在办公室里忙着签商业合同。
都剃了光头,一个追求的是戒律,一个关注的则是利益。
释明心,1980年出生在浙江永嘉县,家里父母开点小生意,日子过得挺普通。中专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镇政府,成了公务员,这在偏远的地方算是“铁饭碗”,人人都羡慕的职位。
日子虽然平稳,要他心里总觉得空空的,早出晚归就像在做一份没有尽头的差事似的。
2006年的一个日子,他偶然听到佛曲《轮回》,那空灵的佛号和木鱼声仿佛有人在轻声提醒他:该换个方向了。有种被拍了拍肩膀的感觉,心里的念头也就这样扎了根,开始萌生出出家的想法。
父母一听这消息,急得直掉眼泪,亲戚朋友也纷纷跑来劝阻,说这可不是正路。
这三年,他一边不断跑去寺庙,另一边家里人也拽着他,不让他松劲,硬是把他按在原地,谁也说服不了。
一直到2009年,父母才算勉强答应了,不过附带点条件:不能在老家出家,回家得穿平常的衣服,千万别让乡亲们知道。
那一年,他剃度成了释明心,顺利考取了中国佛学院。在北京待了四年,完全专注于研读佛经,钻研戒律和佛理,没想过其他事。
毕业以后,他没选在香火鼎盛的大寺庙里待着,而是回到老家的普安寺。那地方是一座破败的寺庙,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屋顶还漏雨,佛像也布满灰尘。
释明心和几位兄弟姐妹一起动手,从清除杂草到修补屋顶,全都靠自己搞定。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直哆嗦,他就这么一年接着一年坚持了下来。
几年过去了,庙修缮完毕,香火也渐渐旺盛起来。释明心还借助短视频传播佛法,不过不是用那些生硬的经文,而是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语,聊聊生活中的烦恼和因果。年轻人觉得挺新鲜,信众也慢慢多了起来。
诱惑自然也没少遇到过。有次,一位女老板开着价值四百万的法拉利来找他“表达心意”,场面差点儿失控。
他没有一丝犹豫,立刻打了110报警,保持现场秩序。这事一传开,邻里都说他很有定力,不会被那些甜言蜜语迷了心窍。
释永信的路走得不一样。1965年出生在安徽颍上县,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少林寺,那会儿寺庙还没有现在这么商业化。
到了1999年,他成为了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一接手,确实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维护少林功夫,推动文化交流,让少林寺的名气更大了。
随后,他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有消息传出,说他挪用了寺院的钱财,还和不少女性关系不 rõ,也传出了私生子的传闻。
同时,他注册了超过700个商标,成立了不少公司,涉足房地产、旅游等多个行业,把少林寺打造成一个年收入几百亿的商业王国。
释永信自己说月薪只有700元,可出门时却披着金丝袈裟,坐豪车,住豪宅。这反差一闹,很多信众心里也觉得挺难受的。结果,得,中国佛教协会把他的戒牒给注销了,也就是正式宣布他不再算合格的和尚。
看看释明心的日子,确实不算宽裕,可庙里的香火可是挺旺的,口碑也相当不错。他很少离开普安寺,专注于修庙、种花、收弟子,把一座荒废的寺庙变成了让年轻人愿意走进来的地方。
两个人的道路早就各奔东西了,一个偏爱清静安然,另一个追逐繁华热闹;一个传授佛法,一个经商谋利。
出家人其实不一定完全避开社会事务,只要掌握好分寸即可。
寺庙能搞得现代一点,但得记住自己的根本方向。释明心走的是挺少有人走的路子,而释永信站的是那条铺满鲜花的宽阔大道。
到底终点在哪,谁也不好说清楚。就是说,目前来看,大家对它的评价和口碑,早就出现了天壤之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