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刊发了汽车咨询公司邓恩洞察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邓恩的一篇署名文章,邓恩也是《汽车战争》一书的作者。
文章解读了中国比亚迪汽车成功的故事,并指出一个深刻的问题:美国可以暂时用关税保护自己的汽车企业,避免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竞争,但从长远来看,这将让美国车企在全球市场变得无关紧要。相反,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积极与中国竞争,才能真正挽救美国汽车产业。
邓恩指出,不止汽车行业,其他像电池、无人机、机器人等产品领域,中国都已经做到世界领先,美国通过自我保护,只会把全球市场拱手让给中国。而汽车行业对工业国家而言极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工业的战略重心。
邓恩梳理了比亚迪从寂寂无名到登顶全球的成功发展故事。文章写道,就在几年前,比亚迪还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等规模汽车企业,但在去年已经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畅销电动汽车品牌,预计到2030年,比亚迪将追平日本丰田和德国大众,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
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没见过比亚迪。因为美国基本上将比亚迪完全挡在美国国门之外,美国的关税壁垒——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征收的27%附加关税,直接将比亚迪车型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推高一倍,使其与美国本土车企的“价格战”提前终止。
文章称总结称,比亚迪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工业模式的碾压,是中国独特工业模式的缩影。这种模式结合了政府财政支持、长期战略规划和技术创新,已在电池、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建立全球主导地位。
作者称,“如果中国在汽车业复制这一模式,其经济、政治和战略影响将远超其他行业。”美国汽车制造商目前仅能通过关税筑起“纸牌屋式”的防御,但比亚迪的崛起已证明,这种防御终将被技术代差击溃。
三十年的蜕变:从“中国垃圾”到“技术标杆”
1992年,作者初到北京时,中国本土汽车质量糟糕——设计粗糙、用料廉价、故障频发,与“世界工厂”的名声形成讽刺对比。2003年跨界造车的比亚迪,最初也延续了这一“劣质传统”,早期车型在中国市场被称为“老年代步工具”。
但二十年间,比亚迪完成了史诗级逆袭,作者总结了三个方面的成功要素:
技术跨越: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以“针刺不燃”技术颠覆行业,安全性超越特斯拉的4680电池,成本却低30%。丰田、特斯拉等巨头被迫采用比亚迪电池,甚至丰田的BZ3车型直接标注“BYD Inside”。
垂直整合神话:比亚迪掌控从电池矿产开采(持有巴西锂矿权益)、芯片设计(旗下比亚迪半导体估值超千亿)、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令西方车企汗颜。例如,其最便宜的海鸥车型在中国售价仅8,000美元,仅为美国市场最廉价电动车(雪佛兰Bolt EV)的1/3。
颠覆性创新:2025年推出的“上帝之眼”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无高精地图L4级自动驾驶;“兆瓦级快充”技术让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彻底抹平燃油车加油优势;旗舰车型“仰望U8”更是一款能水中航行、原地360度掉头的“陆地游艇”。
中国模式的“秘密武器”
邓恩在文中强调,比亚迪的成功绝非仅靠政府补贴。而且美国再怎么抱怨中国的政府补贴也没有用。因为第一美国抱怨了,中国也不会放弃这一策略,第二,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非常成功。第三,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1. 国家战略护航:中国将电动车定位为“弯道超车”机遇,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等政策,统筹产业链布局。例如,比亚迪的巴西锂矿项目便受益于中巴两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合作。
2. 垂直整合生态:不同于欧美车企依赖博世、英飞凌等供应商,比亚迪自建电池厂、半导体厂甚至船队(拥有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长晟轮”),形成“闭环优势”。这种模式使成本降低40%,同时规避芯片短缺等供应链危机。
3. 工程师红利:中国每年700万理工科毕业生为比亚迪提供充足人才,其深圳总部3.8万名工程师团队,规模超过特斯拉全球研发总人数的两倍。
美国车企的“末日预警”
面对比亚迪的碾压式竞争,美国汽车业发出刺耳警报。福特CEO吉姆·法利直言:“中国电动车是生存威胁。”特斯拉的马斯克也直呼,如果美国不建立关税壁垒,那美国车企根本没有竞争的机会。
数据佐证了这一判断。从成本上看,比亚迪电动车利润率超15%,而特斯拉仅8%;其制造成本比美国车企低25-30%。
从技术上看,比亚迪2025年已量产800V高压平台,而通用汽车的Ultium平台仍在600V阶段挣扎。
从市场占有率看,比亚迪2024年出口量突破50万辆,而美国车企的中国市场份额已跌破5%。
关税壁垒:饮鸩止渴的短视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策略,反而可能加速自身衰落。
因此,文章作者呼吁美国启动“产业复兴计划”,由联邦政府主导,效仿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设立千亿级电动车专项基金,重金补贴本土车企研发。
同时,效仿比亚迪模式,推动车企与矿企、芯片厂组建“国家联盟”,如美版“锂三角”开发计划。
文章认为,美国要么反击,要么被定义。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工业化”:从资源掌控到技术输出,从制造到标准制定。若美国继续沉溺于“关税壁垒”与“反补贴诉讼”,其汽车产业或将重演柯达、诺基亚的陨落剧本——在颠覆性变革中沦为旁观者。
然而,比亚迪的崛起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是工业文明的转折点。当中国车企用“水陆两栖SUV”重新定义汽车边界,用“五分钟充电”挑战加油站体系时,美国面临的已非“贸易争端”,而是一场关乎国家产业主权的生存战。
历史不会重演,但教训清晰:在颠覆性技术革命中,防御是失败者的策略,而进攻才是生存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