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早上七点多,鹏城梧桐山脚的公交站已经挤着人,有穿拖鞋的阿叔蹲在路边抽烟,也有年轻姑娘在瞄着手机上的打卡提醒。清一色的电动公交,绿蓝相间,低速滑进站,司机一个没精神地说了句:“快点上来,充电都没来得及充满。”旁边老杨补上一句,“深圳现在油车都快成稀罕物了。”没开玩笑,这些年变化太快,连出租车尾气味儿都淡了。
说起比亚迪,师傅李大松总是念叨:“谁能想到,这头几年F3满大街,现在上路全成电的了。”他还加一句歇后语:“王传福敢赌,当年买厂都跟赌博一样,结果赌对了。”零八年公司冒出来啥F3DM,李师傅那阵还当笑话讲,“谁买电车啊,充电累人,续航还闹心。”其实后来我问了老陈,他说那时候的电池还是镍氢,跟现在的刀片电池完全两码事,现在电池都能穿钉子、切刀片,师傅搓搓手说,“不怕爆炸,头铁。”
插叙下,前阵子在华强北,有小贩对我信口胡来:“现在充电站比饭馆都多。”数据倒是靠谱——据微信群群友拍屏幕炫耀,鹏城已建起来差不多一千多个超充站,四十万把充电枪,油枪都快没人认得了。有行车记录说,晚上十一点,去梅林充电,等位排号都快追上海底捞号了。也有说新手司机总误会,觉得充电特别耗时,其实用高压快充,刀片电池半小时能补满80%,但小弟觉得还是别太信官方话术,实际用起来前几分钟快,后头速度慢下来。
比亚迪这几年是真疯。销售说,二O二二年卖了186万台,赶到二O二四年已经翻到四百多万,乖乖,全是电动的,深圳本地产量一口气干到两百九十多万,每五辆中国电车有一辆是深圳造的。工厂边上就是码头,车下线后不用排队,直接就滚船上了。群里有段视频,比亚迪的深汕基地四公里开出去就是港口,七月的时候,一艘船塞了六千多台车,开去比利时,现场像装薯片一样。
扩张就全靠招人,“去年新来三万人,技术小组都快跟不上生产了。”比亚迪内部小詹提过,“头年半才裁了一波老员工,现在新人连工位都抢着要,管理完全不稳。”有人吐槽开发速度太快,软件测试还没完就要上线,“咱就说,大厂都是这样,管它呢,项目完了就拉下一波搞新车。”工程师多,听说快十一万,师傅还笑这个,“岗位都分得细,啥都得写流程。”
说到底深圳就是个配套全的地儿。电池能在南山区找欣旺达,做激光雷达的速腾在蛇口那边,点个外卖都可能是搞车的软件工程师送。华为这几年不自己造车,只蹭智能座舱,鸿蒙系统顺嘴一提,“用着不赖,除了偶尔死机啥毛病没有。”微信车友群里经常有老车主说,早年买E6开出租车,电池掉电快,空调还不够冷,现在新车空调都带热泵,冬天能省点电。冷门配置有,去年e3刚出那会,有个“遥控挪车”功能,邻居用来给狗挪车位,简直也是服了。
有段子流传:某年大运会,比亚迪的电动大巴上路,说是做广告,司机老李说,“那年公司内部都拉客户去看热闹,”实际那会深圳政府鼓励公交换电动车,也是拿补贴挂账,公交公司说“先用着,钱缓缓再给。”这打法,很多城市还没学明白。
海外那边,听市场部小汪讲,“去年德国产销最开始一个月才一百台,到年尾冲到三千多。”巴西、泰国也都在建工厂,到处扩张,但也不是啥都顺,有次德国那边下雪,船到港都耽搁,买家还要求加热座椅,比亚迪本地生产配置根本没这玩意儿,还是临时找第三方装上的。
转个圈来到文鹤,老车载屏幕商,从做冰箱换到门做车载显示器。他讲,“深圳这地儿你就敢尝试,啥快啥火,电子厂能当天打样,一周就能装到整车上。”他跟华为和比亚迪都做合作,天天奔来跑去,“不干车这条线,感觉都落伍。”
顺便说点八卦。华为跟比亚迪关系挺微妙。“华为老不投钱,却想话语权,问界那个牌子三年干了八十万台,就靠软件和销售。”销售一边和比亚迪谈合作,一边又和别家竞争,行业里都懂门道。
有个事没啥人提——扩张太猛,管理真跟不上。技术员小张说,“新项目刚刚交付,售后投诉堆了一桌子,海外市场经常碰钉子。”有次新款电池出口澳洲,客户反应充电桩不兼容,最后还让IT小组飞到悉尼改破解程序,折腾了半个月才回。
最近有人说,深圳要建个世界级汽车城,打算二五年投产无人驾驶。师傅嘀咕,“吹牛收牛归收牛,路口还是得人工干预,不是科幻片。”但至少新车跑得多,家门口整天能听见电车的低频嗡嗡。
有一回在二手车行转悠,看见一辆09年F3老燃油版,老板边擦边唉声叹气,“没人要,回收价跟废铁一样。”现在新车都在朋友圈晒油耗,电车晒续航,不说了,电动车这事,深圳就这么闹腾着,谁知道明年还添啥新玩意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