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事儿特别逗,保时捷和奥迪这些浓眉大眼的老同志,居然开始给电车装回变速箱了。
我第一反应是,坏了菜了,文艺复兴了。
这帮搞机械出身的老师傅,在三电领域被新势力按在地上摩擦了几年,估计是心态爆了,寻思电子的这套魔法我学不会,但我懂物理啊。于是大手一挥,不装了,摊牌了,咱们把祖传的手艺捡回来,给电车装个挡,主打一个“技术考古”,搞起了赛博朋克时代的蒸汽波。
这操作属于什么呢?属于一个修仙的修士,发现自己灵根不行,卷不过隔壁那帮天生道体的,干脆不练气了,直接开始举铁,练金钟罩铁布衫。号称自己是“魔武双修”,实际上就是法师开始点力量了,突出一个不务正业。
讲真,他们给出的理由听起来特别科学,特别严谨,特别德国。
说是为了提升性能和高速经济性。因为电机虽然高效区间宽,但你把它逼到极限转速,那电耗也是哗哗的,跟男人过了四十的发际线一样,守不住。加个变速箱,等于给了电机一个“摸鱼”的机会,在高速上用更低的转速跑,理论上是省电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是是是,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这就跟专家告诉你,为了健康,你应该每天吃十五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喝八杯水,睡足八小时,外加一小时有氧。
你做得到吗?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一年上高速的次数,两只手都能数过来。我上次上高速还是因为带孩子去看牙,结果堵了三个小时,全程时速没超过20,省不省电的,还不如关心一下服务区的泡面涨价了没有。我99%的用车场景,就是在城市里蠕动,从一个红绿灯,蠕动到下一个红绿灯。你为了那1%都不到的“极限工况”,让我多花几万块,车上再背着一个又重又复杂还可能坏的“机械老佛爷”,天天还得给它上香,就怕哪天不高兴了直接撂挑子。
就问你,这买卖划算吗?
搞这么复杂给谁看啊!烦不烦!
这套逻辑,就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把实验室里的最优解,当成了现实世界的唯一解。但他们忘了,现实世界最不讲道理。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是特斯拉的代码,而是随时可能横穿马路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技术再牛逼,你牛得过人性吗?
所以你看,国内这帮新势力,一个比一个鸡贼,它们早就悟了。
它们知道中国用户要什么。用户要的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高速能效比”,用户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爽。
你怎么解决高速没力的问题?简单粗暴,加大加大加大。一个电机不够,给你上两个;两个不够,给你上三个。直接把功率给你干到四五百匹,一千牛米。管你什么高速低速,我就是力大砖飞,一脚电门下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种简单粗暴的快乐,是机械结构给不了的。
这就叫掀桌子式竞争。
当一个行业进入刺刀见红的阶段,最好的防守不是去做一个更精致的蛋糕,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大家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保时捷奥迪这些品牌搞变速箱,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它们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构建一个技术壁垒,然后大声告诉世界:“看,这个东西你们没有吧?这才是技术,这才是底蕴。”
这玩意儿有没有用?
讲真,在某些极端赛道场景下,这玩意儿确实有那么一丁点用处,能让圈速快个零点几秒。
但这重要吗?不重要。
因为会买保时捷Taycan的人,他根本不在乎你比海豹快了零点几秒,他在乎的是他开的是保时捷。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不是发动机。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画的那个饼,不是三电。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信仰充值。你跟一个信徒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亵渎神明。
所以,这套“变速箱复兴”的玩法,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准的提纯。它不是给普通消费者准备的,而是给那些老钱品牌的死忠粉准备的一剂强心针。告诉他们:“你看,我们还在搞技术,我们没有躺平。”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了,你突然掏出一个镶钻的诺基亚,说这玩意儿能砸核桃,信号还好。你卖的不是手机,是一种情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那么,这个趋势会普及吗?当然不会。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别人还在纠结是用长枪还是用短剑的时候,我们直接掏出了加特林。武功再高,也怕子弹。在绝对的成本和性能碾压面前,一切花里胡哨的技术,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除非BBA能把这套东西的成本打到跟白送一样,否则在中国市场,基本就是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命。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电车加变速箱会成为主流吗?当然不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让你,和我,在这里讨论它。在注意力就是一切的时代,能被骂,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赢麻了,真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