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月批发量破万,实际零售仅2794辆;顶配30万的价格,销量连腾势D9的零头都够不上。 这款被比亚迪寄予厚望的新能源MPV,正经历着“高开低走”的尴尬,明明堆满了黑科技,却活成了MPV市场的“叫好不叫座”典型。
比亚迪夏的定价策略堪称“精准打击”,24.98万起售,比腾势D9便宜近10万,顶配30.98万还配座椅按摩、吸顶屏。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终端优惠后20万出头,但比亚迪品牌溢价低,总觉得不值这个价。 ”
上市三个月内经销商库存积压超1万台,部分4S店为冲销量,偷偷降价2万抛售库存车。 有车主吐槽:“刚提车就降价,感觉被割了韭菜。 ”这种价格波动直接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销量数据“虚高”背后,是零售端的持续低迷。
低配版(24.98万):连二排座椅加热都没有,座椅材质普通,过颠簸路段颠簸感明显;顶配版(30.98万):才配电动腿托、二排按摩,但价格直接对标腾势D9,性价比荡然无存。
入门版缺失无线充电、冷暖冰箱等实用功能,高配版却要为这些“面子配置”多掏6万块。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传祺M8配置更均衡,终端优惠后还能送保养;极氪009纯电续航更长,智能化体验也更胜一筹。 比亚迪夏的“高低配剪刀差”,硬生生把用户推向了竞品。
从外观看,比亚迪夏像极了“精装版腾势D9”,同样的龙颜美学、贯穿式尾灯,但细节处理粗糙。 前脸镀铬格栅密密麻麻,被吐槽“像老年代步车”;车尾中国结尾灯虽亮眼,但整体造型缺乏新意。
内饰更是“复古风”拉满:对称式中控台、实体按键堆砌,和极氪009的极简科技风形成鲜明对比。
一位奶爸直言:“开这车接客户,人家以为我开的是网约车。 ”家庭用户则抱怨:“第三排空间不如赛那宽敞,后备箱放婴儿车都费劲。 ”
竞品围剿:20万级市场杀疯了,夏成了“夹心饼干”,MPV市场的残酷,在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合资燃油车降价抢市场:丰田赛那终端优惠7万,起售价压到22.98万,油耗6L/100km,保值率吊打新能源;别克GL8燃油版降价5万,商务用户依旧买单;
新势力疯狂内卷:极氪009纯电续航822km,标配空气悬架,月销直接冲进前三;岚图梦想家华为智驾版,自动泊车成功率高到离谱;
自家兄弟抢饭碗:腾势D9月销破万,品牌溢价能力碾压夏;宋MAX EV降价后,直接抢走夏的潜在客户。
在这场混战中,夏既拼不过合资车的口碑,又挡不住新势力的技术流,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炮灰。
比亚迪夏主打的第五代DM技术,宣传稿里写着“亏电油耗5.3L”,但实际车主实测:市区拥堵路况油耗飙到7.8L,高速续航直接缩水20%。
180km纯电续航版本充电慢(3.5小时充满),而100km版本又满足不了日常通勤。
一位车主算账:“每月充电费省下300块,但保险比油车贵800,到底图啥? ”反观赛那混动,无充电桩也能靠油电混动省油,实用性更接地气。
比亚迪的“价格屠夫”形象深入人心,但这也成了夏的致命伤。 调查显示,70%的夏车主来自三四线城市,他们买夏的唯一理由是“比合资车便宜”。 而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宁可多花5万买腾势D9,也不愿让“比亚迪”三个字出现在商务场合。
品牌部负责人私下承认:“夏的定位就是‘披着新能源外衣的MPV’,但消费者不认这个逻辑。 ”比亚迪经销商体系混乱,部分4S店把夏当“库存车处理”,售后响应慢、维修配件缺,进一步消耗口碑。
用户用脚投票:夏的销量,早有预兆,早在上市前,业内人士就预警:夏的失败是必然。市场调研失真:比亚迪把夏包装成“家庭神器”,但真实用户调研显示,80%的家庭更看重空间和舒适性,而非参数堆砌;
渠道策略失误:王朝网经销商习惯了“卖白菜价”,对20万+车型缺乏服务能力,导致高端客户流失;
产品定义模糊:既要打商务牌,又要抢家庭市场,结果两头不讨好。一位汽车博主总结:“夏就像班里成绩中等的学生,单科没短板,但总分拼不过学霸。 ”在MPV市场,消费者要的是“人无我有”的独特卖点,而夏只做到了“人有我有”。
从夏的销量曲线可以看出,20万-30万级新能源MPV市场正在洗牌:合资品牌靠降价守住份额,新势力用技术颠覆认知,而传统车企转型之作却频频“翻车”。
夏的遭遇证明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光靠性价比和参数堆砌,打不赢这场高端化战争。 如果比亚迪还想抢救夏,要么彻底放下身段打价格战(比如终端再降5万),要么All in技术升级(比如上激光雷达、固态电池)。 否则,这个承载着“华夏”之名的MPV,终将成为车市转型期的又一个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