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热闹,说的是清华大学要出新版的汽车专业教科书了,这本来是教育界的事,但这次却让很多关心国产车的朋友们都跟着激动了一把。
为啥呢?
因为这本即将出版的2025版《汽车构造—动力系统》教材,封面上的大图,用的就是比亚迪最新发布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
这一下子,就让这件事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封面设计范畴,变成了一个值得大家好好聊聊的话题。
很多人可能会想,不就是个教科书封面吗?
有这么重要?
这还真不是小题大做。
咱们得先明白清华大学的教材,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的教材,分量有多重。
清华大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工程师的摇篮,它的教材选取的每一个案例、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学术界对当前这个领域技术发展方向的一种判断和认可。
能被写进教材内文,就已经说明这项技术足够优秀,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研究。
而能被选作封面,那标准就更高了,它不仅要优秀,更要具备开创性和代表性,得是那种能够定义一个时代、引领一个方向的标杆性技术。
简单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评选年度风云人物,能上榜的都是精英,但能上杂志封面的,那必定是精英中的焦点,是那个最能代表年度精神的人。
所以,比亚迪的技术能上清华教材的封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是学术界给出的一个明确信号:这项技术,是目前行业的顶尖水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这已经是比亚e迪第二次获得这样的待遇了。
时间往前倒推四年,在2021年出版的《汽车动力系统原理》这本教材上,封面用的就是比亚迪当时的第四代DM技术。
四年之内,连续两代核心技术都被国内顶尖学府选作教材封面,这在汽车工业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不仅一次考试考了第一,而且在下一次难度更高的考试中,他依然是第一,并且还重新定义了评分标准。
这就让人不得不深入探究一下,比亚迪的这个DM技术,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治学严谨的清华教授们如此“情有独钟”?
要说清楚这个事,咱们得从根儿上聊起,看看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第四代DM技术出来之前,市面上的插电混动汽车,普遍存在一个让车主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
在电池有电的时候,车子开起来又安静又省油,提速也快,体验很好。
可一旦电池电量耗尽,进入所谓的“亏电”状态,发动机就得一边费力地驱动车辆,一边还要给电池充电,负担很重,结果就是油耗飙升,噪音变大,驾驶感受也大打折扣。
很多混动车主为了维持好的体验,就得频繁充电,长途出行时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比亚迪的第四代DM技术,就是冲着解决这个核心痛点来的。
它做了一个颠覆性的改变,把整个动力系统的设计思路从传统的“以油为主,电为辅”扭转为“以电为主,油为辅”。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这套系统里,电动机成了绝对的主角,大部分时间里,车辆都是由电动机来驱动的,开起来的感觉就和纯电动车没什么两样。
而那台专门为混动系统开发的骁云发动机,它的角色变了,不再是随时待命的主力,而更像一个高效的“随身发电厂”和“高速巡航专家”。
它只在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那个转速区间运行,要么就安安静静地发电,为电池和电机提供能量,要么就在高速巡航这种它最擅长的工况下直接驱动车轮。
通过这种聪明的角色分配,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发动机在低效区间“硬撑”的尴尬局面,所以即便是在亏电状态下,比亚迪的DM-i车型也能做出非常低的油耗,驾驶体验也几乎不受影响。
这种从底层逻辑上的创新,让插电混动技术真正变得实用和普适,所以它被选为2021年教材的封面,是学术界对它开创性价值的认可。
四年过去了,当很多车企还在努力追赶比亚迪“以电为主”的设计思路时,比亚迪自己又完成了一次进化,推出了第五代DM技术。
如果说第四代解决的是混动系统“好不好用”的问题,那第五代解决的就是“能有多极致”的问题。
这次的进步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硬件上的登峰造极。
它搭载的新一代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6.06%,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燃烧汽油转化成动力的效率,这是目前全世界所有量产汽油发动机里的最高纪录,意味着每一滴油都能被更充分地利用。
反映到实际用车上,就是它的百公里亏电油耗,居然做到了惊人的2.9升,比很多摩托车还省油。
同时,通过对电池、电控系统的全面优化,它的满油满电综合续航里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100公里。
这意味着,加满一箱油、充满一次电,理论上可以从北京一路开到广州,中途不用进加油站或充电站,这彻底打消了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光有强大的硬件还不够,第五代DM技术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给这套系统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
它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一套AI能耗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机械地根据车速、油门深度来切换工作模式,而是学会了“思考”和“预判”。
它会结合导航地图里的实时路况、你的驾驶习惯、甚至当天的天气情况,来提前规划整段路程的能量分配方案。
比如说,你设定了一个100公里外的目的地,系统通过导航发现,前面有20公里是市区拥堵路段,后面是80公里的通畅高速。
那么这个AI管家就会提前决策:在市区拥堵时,多用纯电模式,因为这是电机最高效的区间;而在即将进入高速路段前,它可能会启动发动机,提前为电池充一些电,并且在高速上让发动机进入最高效的直驱模式。
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总能帮你把能量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实现全局最优的能耗表现。
正是因为比亚迪的DM技术,从第四代的架构革新,到第五代的全方位极限提升和智能化融合,始终走在行业探索的最前沿,一次又一次地为插电混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更高的标准,所以它才能连续两次获得清华大学教材编委会的青睐。
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更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实现领跑的真实写照。
当这项技术被印在教科书上,意味着全国未来的汽车工程师们,都将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它,它正在成为中国汽车人知识体系里的一门“必修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