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从HI模式到"HI Plus",东风猛士如何改写智能越野游戏规则
当问界、智界在华为门店里大放异彩时,猛士M817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搭载华为乾崑ADS 4.0系统,却不会出现在任何一家华为展厅。这背后,是东风与华为正在探索的第三条道路:既非简单采购零部件的"供应商模式",也非完全交由华为主导的"智选车模式",而是一种被称为"HI Plus"的全新协作范式。
华为汽车业务的三次进化:从供应商到生态共建者
华为的汽车业务经历了三次关键跃迁。2018年与东风首次签约时,华为还只是提供电驱系统、毫米波雷达等硬件的传统供应商;2021年推出的HI模式(Huawei Inside)开始输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岚图梦想家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而问界系列代表的智选车模式,则让华为深度介入产品定义与渠道销售。
猛士M817的出现标志着第四种可能——"HI Plus"模式。华为团队直接入驻东风研发中心,双方从产品定义阶段就开始联合开发天元架构与乾崑智驾系统。这种模式下,华为不再是单纯的方案提供方,而是与车企形成技术联姻,但东风仍牢牢掌握品牌主导权。
猛士M817背后的"化学融合":技术联姻如何重构组织形态
在猛士项目中,华为的参与深度前所未有。300余名华为工程师常驻东风技术中心,双方采用联合办公机制开发电子电气架构。更关键的是管理体系的融合:东风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销售端则嫁接华为IPMS营销体系,形成"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作框架。
渠道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华为协助猛士建设全新门店标准,提供数字化营销培训,但车辆销售仍由猛士自有渠道完成。这种设计既吸收了华为的渠道方法论,又避免了品牌认知混淆。对比阿维塔仍在华为门店分专区销售的HI模式,猛士的尝试显然走得更远。
车企的"灵魂论"困境:为什么东风选择全面拥抱华为?
2021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抛出"灵魂论",道出传统车企对科技公司的戒备。三年后,东风却选择与华为全面捆绑,这种转变源于三重压力:智能化领域自研进度滞后,猛士需要华为ADS 4.0快速建立技术壁垒;高端品牌运营经验不足,华为的数字化营销能力成为关键补足;作为央企改革试点,东风亟需通过市场化合作实现"技术换时间"。
岚图CEO卢放的表述颇具代表性:"含华量不等于失去灵魂。"在猛士M817的研发中,东风负责越野平台与整车集成,华为专注智能系统,双方在明确分工基础上实现深度协同。这种"各取所长"的思路,正在重塑产业合作逻辑。
合作模式迭代启示录:智能汽车时代的生存法则
东风-华为实验带给行业三点启示:电子电气架构的联合开发将成为新常态,天元架构证明车企与科技公司可以共同定义底层标准;商业策略需要更清晰的定位,全栈自研并非唯一出路;华为这类企业正从供应商蜕变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级玩家",其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整套产业方法论。
值得警惕的是,当更多车企效仿"HI Plus"模式时,如何避免智能化体验的同质化?猛士给出的答案是:将华为技术深度融入自身产品基因。比如乾崑ADS 4.0在猛士M817上专门强化了越野场景的智能避障能力,这种定制化开发正是模式成功的关键。
这场合作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个车型。当东风这样的制造巨头与华为达成全面战略协同,中国汽车产业"硬制造+软科技"的融合进入深水区。接下来要看的是,"HI Plus"能否在更多品牌复制,以及车企自主权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全部评论 (0)